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促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9-09-10卢宇旋
卢宇旋
【摘要】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了重要的讲话,对教师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同时也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如何更好地走向专业化是所有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笔者从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的角度,对教师如何通过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走向专业化进行阐述,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医生一样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在生活圈中,我们和医生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但相比医生我们在专业技术上却处于劣势。然而,IBM沃森肿瘤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也将开始威胁到医生的就业。据业内人士预测,现今50%的职业将会在2025年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理由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以避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
一、信息技术教师走专业化之路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内涵与使命要求我们走向专业化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成为人类灵魂的设计师,我们的价值体现在让学生在精神与智慧层面上得到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设计师的角色更多的是面向教学行为过程的设计,即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智能化新时代的教师不但要大胆地拥抱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更要时刻审视自己教学模式上的不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向更为专业化的“灵魂设计师”之路。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标要求我们走向专业化
2017年新修订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要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思维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加强信息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大胆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创新作为学科教学的灵魂,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大胆的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在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课标要求下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助推教师走向专业化
(一)走进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教材内容作为辅助,进行框架问题的设计;并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定虚拟角色,在教师所提供的脚手架的帮助下,通过完成自己小组拟定的任务,并以不定形式的作品方式作为最终作业,作品完成的过程亦是解决教师前期提出的框架问题的过程。
(二)改变,从“讲师”到“导师”开始
信息技术学科要从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加强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项目导师,课堂中体现“导”的功能,而弱化“讲”的功能。
学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时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以项目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将一学期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一学期安排1-3个项目学习,每个项目按照难度通常安排5-8个学时,学科教师的重要工作在于项目开展前的设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建立项目教学的框架,即“框架问题”的设计,同时教师还需要制作介绍项目的演示文稿,以及制作“脚手架”,如电脑知识操作技巧的“微视频”,完成项目过程的资源包,相关的资源网站,以及完成项目相关其它学科的知识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三)不做高考“加工厂”,只为成就合格公民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眼里不应该只有这些考上清华北大、这些成绩优秀的精英学生,只有高考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所面对的是大多数成绩一般或不够理想的学生,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德树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有社会责任感的21世纪的素质公民,而不是所谓的高考“状元”,我们的学校不是高考“加工厂”,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整齐划一、标准一致的商品,而是富有个性,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当我们拿起教材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其当作是教学工具指引书,我们更多要做的是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知识技能、提升能力素养的框架。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是最重要的工作即设计“框架问题”。
(四)搭建“问题”框架, 打开自主学习之门
“框架问题”是用于框定单元学习范围,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的一组问题,框架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习课程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框架问题包括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
1.罗列内容问题
内容问题是课文中涉及到的事实性知识与基础性技能,学生能够寻找到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例如,信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如何采集和保存信息?……这些问题虽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们的课堂仅停留于完成这些内容问题时,那么学生所做的只不过是将答案从课本中找出来,所训练到的只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
2.歸纳单元问题
我们以单元为背景,给学生设置出一些较为开放,无标准性的答案,需要运用小组集体智慧才能解答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单元问题”,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请你畅想一下,在未来的社会我们将如何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网络的信息如此的多,我们该如何减少无用和垃圾信息?……像这类即框定了某个具体的单元的内容,且具有情境背景的问题的提出既是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去充分的讨论,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开放性问题会让课堂更加活跃。
3.聚焦基本问题
好的单元问题的提出虽然能起到学科“透镜”聚焦单元关键内容的作用,但是它依然只是被禁锢在本单元中,为了能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层次去理解主题,我们需要找到深层次的问题去洞察和揭示学科内涵,借助此问题的解决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我们称此问题为基本问题。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我们就能设计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共享”能否让人类走得更远?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与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自由与约束为何总是一起存在?(第六章《信息安全》)此类问题更直接的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它同样不具备“标准”答案,更具跨学科性,能够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五)从“问题”引领到“项目”实践
基本问题具有穿透力和挑战性,但如果它没有建立在具体的情境下,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太抽象。因此,我们需要由单元问题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教师根据单元问题进行“项目”的设计,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具体角色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中去,并试图建立自己的作品模型,这种开放性的作业需要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对项目的设置即要紧扣主题,也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学生能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项目”或“角色”。例如,在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的教学项目时,我们可出设计以下情景项目,项目一:彭湃中学即将开展106周年校庆活动,请设计一个作品用于邀请各届校友参加校庆活动(可用WORD或photoshop设计一个邀请函,也可制作一个FLASH动画、一个PPT演示文稿,也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广告短片……作品形式不限);项目二:汕尾要建设成一个红色旅游城市,如果你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请为汕尾设计出一个具有城市特征意义的地标(可用WORD或photoshop设计一个图案样本,也可制作一个FLASH动画、一个PPT演示文稿,也可以设计一个广告短篇……作品形式不限)。从以上两個例子我们可看出“项目”的设计有别于以往信息技术课中同质化的“任务”驱动,每个小组所完成的“项目”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不同。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既应用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又能在集体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收获成果的喜悦。
作为一名具有高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成为一名教学设计师,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师,而不是埋头苦干,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备21世纪技能,成为拥有胜任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盟超.直播让88个贫困山区孩子考上北大清华[J].冰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