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主张学生背“范文”
2019-09-10刘果平
刘果平
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有一类书非常畅销,版本繁多,盗版盛行。这类书很受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推崇,也是不少中小学生最爱翻阅的,这就是各种各样的“优秀作文选”。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同仁聊天,她说要给学生找一些“范文”,要求他们背诵。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这与传统的功利性教育不无关系。还有就是老师不会写,因为不会写,所以也就不会辅导,只能求助于所谓的“范文”了。再就是课标里有这样的要求,如仿写。再者或许就是受一句“至理名言”的误导——“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
在几年前,地区教育行政有关科室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邀我当评委。在审阅稿子时,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题目是《我的爸爸》。故事梗概是:某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突然肚子疼,疼得满头大汗。痛苦的叫声惊动了爸爸、妈妈。爸爸急忙背起“我”就往医院跑。不知什么时候,“我”昏昏沉沉地晕了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正挂着输液瓶,妈妈在一旁抽泣着,紧紧地抓着我的手,泪水淌满了脸颊。爸爸的头上冒着热气,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
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跌宕起伏,细节描写生动,感情真挚细腻。我不禁为这篇文章叫好。可看着看着,发现又有一篇文章写了同样的故事,接着又是一篇,雷同文章竟达数篇!于是我很是扫兴。这么多孩子遭遇了同一件事情,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整个征文比赛中,还有其他一些内容雷同的文章,如:下雨了,放学时,校门口一片花花绿绿的伞,或爷爷,或奶奶,或姥姥,或妈妈,在雨中为孩子撑伞,不惜淋湿自己……
这应该就是“范文”的“功劳”了。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优秀作文选”都用不着了,有的孩子随意从网上粘贴一篇,稍微改头换面一下,作文便“大功告成”了!孩提时是一个人记忆力最佳、最强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让孩子们把精力放在阅读、背诵名人名篇名句上,而是让他们去背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范文”,着实有些欠妥。
当然,也有惊喜,在征文中,我还是看到了一篇好文。大致内容是说,“我”喜欢吃鱼,爷爷怕鱼刺扎到“我”,每次都要一根一根地将鱼刺择净,然后将鲜嫩的鱼肉放到“我”的碗里……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体现人间真情、合情合理的好文,没有一篇与之雷同,我将该文确定为一等奖。
孩子们的作文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辅导是否到位。教师的要求影响着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的导向决定着孩子们的嗜好。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让孩子们写亲情类的文章。至今都记得一个孩子是这样写母亲的:塞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將炉子生着,把我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在炉子前烘热,然后才叫醒我。穿上母亲烘热的衣裤,暖流不由地涌入心头……
多么生动感人的故事和语句啊!真的,语文老师们不要再让孩子们生背硬诵那些“优秀作文选”了。一些“范文”可以阅读,可以讲评,但将美好的童年和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单纯的背诵上,实在得不偿失。而且,这样做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助长了学生的抄袭行为。用“范文”去套“范文”,那是永远都不可能学会写作文的。何况,这也不是教育的初衷所在,不该是老师们所倡导和践行的。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在思维方式上引导学生,并多开展一些开拓孩子视野的活动,让孩子多从生活中拓展信息、寻找灵感,多写亲身经历的事,多写接地气的文章,而且要注重细节描写,从而让文章生动鲜活,流淌真性情。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晋华宫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