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关系不良的形成原因及改善方法
2019-09-10张静许祖祥
张静 许祖祥
高中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高中生把他人特别是同伴的评价看得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高中生形成对自己的正面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人际关系不良,多数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不仅影响心情,还会影响学习,严重的会使青少年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有的甚至会衍生出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行为。
寻根溯源,同学关系为什么处不好
同学关系不良,这是很多青少年都会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造成人际交往成为学生短板。孩子只负责把学习搞上去,家长负责其他所有大事小情。孩子习惯了做“甩手掌柜”,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往往表现的只有自我,没有集体,在与同学相处时,该尽的义务不愿意尽,不该享受的权利却一直要享受。这种孩子在群体里自然会“犯众怒”,但是他们仅凭自己的力量又摸索不出处理同学关系的好方法。二是幼年时,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三岁以前,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反之,在孩子对父母最依恋的阶段,父母尤其是母亲离开了孩子,孩子就会形成强烈的被抛弃感,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自己是不够好的。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会拒绝,会形成讨好、自怜甚至自虐等特征,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三是性别不被认同与接纳,孩子产生无价值感。有些家庭,会有或多或少的“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现象。如果家长总是把“你要是个男孩/女孩就好了”放在嘴边,这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不接纳,以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四是过多的否定让孩子不自信。每次公布成绩后,家长们总会拿自己家孩子跟亲戚、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较,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优秀的代名词,自家孩子的自卑就会悄然而生。五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不良的学生,多来自父母关系冷漠或者离异的家庭。家是孩子安全感、人生意义感的来源。孩子会把父母关系不好、离异,在潜意识中归因为自己不好。他们认为既然自己在父母眼中可有可无,那对这个社会来说,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六是偶发事件带来的自卑感。比如生重病、集体活动中出现大的失误、众人面前出乖露丑等。
对症下药,引导疏通才能化解人际困扰
重新经历。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同学关系不良,都可以先从眼前的事件入手、回溯,重新回到创伤事件中去经历、去解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及情绪、自卑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瓦解限制性信念,形成新的信念价值观。比如有位女同学对她的好友天天大声说笑有担心,她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朋友“小声点”,朋友有天烦了就和她吵了起来,这让她觉得非常委屈。解决她的问题,我们就从和同学吵架这件事入手,让她详细地去重新经历这个事,让她看到她们吵架的起因是她要好朋友小声点说话;那为什么要小声点说话,她的内心有个想法就是“女生大声说话不好”;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往回找,回到小时候,過年家里来客人,大人在聊天,她在旁边和弟弟大声说笑被奶奶训斥,所以她认为大声说笑会被骂!于是她潜意识里有了这个限制性信念,她担心好朋友大声说笑也会被骂,所以她才好心提醒好朋友别大声说笑,但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起了冲突。
“空椅”技术。空椅技术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常用方法,具体来讲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或跳出自己去理解自己。当同学之间发生了冲突时,引导一方尽可能地去推测对方当时会怎么想的各种可能性,老师结合当时的情况加以引导,这样就会多理解对方。有的同学爱自责,同样可以运用空椅法去理解当初自己的想法,去和过去的自己对话,理解过去的自己还小,还没有那个能力解决这个事情,而原谅宽恕自己,放下自责。比如:同学A泡好面端给朋友B吃,没想到B厉声说:“你别离我太近!”A非常难过,认为B嫌弃自己。解决A的问题时,首先让A“成为”B。我问:“小A给你端泡面,你为什么要她别离你太近?是嫌她脏,有气味儿啊?”联想到彼时彼景,A最终得出结论:B平常就不喜欢亲近他人,这并不是自己的问题。
照镜子法。美国心理治疗大师露易丝·海在她的《生命的重建》这本书里详细讲解了照镜子法的作用、用法和效果。实践中,我会让有问题的同学站在镜子面前,一直看、一直看,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对过度自卑的孩子,我会让他们对着镜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伸伸胳膊、伸伸腿,他们做起来也会非常吃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放下对自己的捆绑,从身体入手改变他们的心态。对缺乏价值感的孩子,则需要完成他们对自我的认同,让他们对着镜子喊出自己的名字附言“我爱你”。极度缺乏价值感的孩子,至少需要坚持三个月的照镜子练习,才会有所改善。
心理暗示,培植爱的肥沃土壤
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
笑。价值感低的同学,常常是缺少笑的,他们眉头紧锁,表情、肢体僵化,走起路来连头都不敢抬。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着镜子,找到一个自己觉得最美的表情,往往那样的表情就是一个甜美的微笑。然后鼓励他们用一周的时间记录自己对同学们的笑、同学对自己的回应等,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笑的频次。
感恩。禁锢自我的同学看不到生活的美,而感恩却能让这类学生改变。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们一口气写下二十个可以感恩的人、事、物,结果很多学生都写不出那么多。这时候我让他们拿起自己的手,仔细地看这双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去感恩自己的手,然后再问他们你这双手从哪儿来的?是父母给的,那就去感恩父母。父母从哪里来的?引导他们去感恩祖先。再让学生看窗外的树,这个树对我们有恩吗?这棵树从哪里来的?一颗那么小的种子放进泥土里过了几年就有这么大的一棵树,那我们都可以感恩什么?感恩种子,感恩泥土,感恩大地,感恩阳光,感恩水,感恩时间……
赞美他人。想要赞美他人必须去关注他人,发现他人的美好,这样既能让孩子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又能和谐同学关系。比如我在给同学布置作业时,每天鼓励他们坚持赞美三到五个人,每次赞美的点要不一样,并去观察得到赞美的同学的反应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助人。助人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但实质上让学生接受还真不容易。我每天要求孩子们做三件好事,并记录下来。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帮助他人的感觉很特别,当收到被帮助人诚心实意的感谢,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超开心”。
从以上几点分析,笔者希望引发更多家长和教师的思考。学生人际关系的优劣从侧面来看是对情商和智商的双重考量,是关乎学生是否喜欢学校、能否全心向学的关键问题。当孩子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唯有科学的方法、温和的态度以及循序善诱的口吻,才能使其从不良的同学关系中解脱出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