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中心

2019-09-10王楠

教育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育人区域德育

王楠

海雾霭霭,烟波浩渺,烟台如镶嵌在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烟台教育聚焦德育一体化课程建设,以润物无声的柔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发芽。烟台市的德育教育如何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铺就学生一生成长的底色?本刊专访了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徐建敏。

《教育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健康成长,但目前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烟台市在全市大力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主要基于怎样的思考?

徐建敏:任何一项区域性教育决策都必须顺应形势、切准现实,对于涉及77.3万儿童和7.6万教师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而言,这尤其重要。我们推行这项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于宏观政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2016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并于同年9月全面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从国家教育战略到山东省配套跟进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一方面说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立德树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破解当前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节点。

二是基于现有实践。北京市以项目驱动为特点的单一学段一体化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上海市大中小学全学段德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从课程整合化建构和课程协同化实施两个方面为我们的改革实践提供了基本参照。就区域内部的改革实践而言,无论是发轫于上个20世纪90年代的芝罘区“一主两翼”社区教育模式、海阳市“德育序列化”、莱阳市“三爱”教育等地域经验成果,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芝罘区鲁峰小学“七彩德育”课程、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莱州双语学校“3310”知行序列德育模式等探索,都为区域改革实践提供了可靠借鉴。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些经验成果大都停留在个别区域和单个学校层面,点状零散不均衡的特点尤为突出,整体的育人合力不足,亟待“一体化”与“系统化”。

三是基于现实问题。为了确立工作重心和研究起点,2017年,我们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超过30万人次的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目标倒置、课程知识化、教学碎片化、德育实效性不高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且已成为我们深入推进德育改革,深刻理解德育价值,真正实现“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中心”的目标的最大阻碍。整体改革、区域推进是烟台近三十年来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宝贵经验。立足区域、依托区域,整体架构并一体化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成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性地推动国家教育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

《教育家》:课程是对教育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的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建构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区域性德育课程事关每一个儿童的真实成长。请问烟台市在构建一体化德育课程的时候主要有哪些考虑?

徐建敏:构建一体化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国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与期待看,相对于文化基础素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素养显得尤为薄弱,即使是文化基礎素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也与我们在全市进行的大规模调研结论不谋而合。二是基于德育课程改革趋势的研究成果。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教授看来,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重建与其他课程、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教育生活三者的联系。这种观点与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巡视员新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和回归实践的观点是相互印证的。三是基于已有的德育课程建构实践的经验借鉴。2016年,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试点,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奉贤区构建了德育学科课程、学科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这为我们架构德育课程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参照。

据此,我们初步规划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内核的区域一体化德育课程新体系。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发布以后,我们又将文件中规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育”内容补充落实到我们已有课程体系之中,最终建构起以学科德育课程为主干,以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区域一体化德育课程新框架。学科类德育课程将思品课与政治课的核心地位做了再次明确,并将其他学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价值等纳入学科德育范畴;传统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为基本价值诉求,除了把山东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常规课程外,我们还结合地域实际补充开发了胶东红色文化课程,编写出《胶东红色文化读本》(小学卷和中学卷),规定在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间周安排一课时的红色文化课。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融合其中,实现学科知识和思维的综合运用,体现综合性、发展性和跨学科属性,并逐步构建起了以学校多彩实践课程为主体、“社会大课堂”场馆课程补充、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拓展提升的“金字塔”式立体化综合实践教育模式。截至目前,烟台市共建成市级社会实践挂牌基地33处,县级挂牌基地139处,校级挂牌基地560处,中小学特色实践教育基地群初具规模。

《教育家》: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你们是如何在“一体化”和“适应性”上,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有哪些实用的举措?

徐建敏:“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也许是我们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背后的观念却是对教育行政的过度迷信与片面依赖。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一项区域性的浩大工程而言,单靠教育行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在充分继承借鉴区域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结合”的基本方略来推进区域一体化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一是坚持行政决策与科研引领相结合。首先,着力强化行政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德育督导细则和考核办法,建立网上德育督导平台,开展专项督导,构建评价体系。其次,着力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以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新机制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为主攻方向,在全市范围内确立了252项专项课题,以此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并强化专题整合,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全域推进的局面。

二是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自1984年我市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烟台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在中小学德育改革领域也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既包括区域层面的,也包括学校层面的。我们在充分把握这些经验成果实质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单点零散的经验有机整合,然后抓点带面,充分发挥这些改革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深化我们已有的经验成果,把经典的育人智慧有机融合到崭新的德育实践之中,为全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们深深懂得,立德树人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于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单靠学校教育的力量会孤木难支。因此,我们着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的联动机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烟台市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指导,做好区域顶层设计;其次,创立家庭教育总协调员制度,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再次,以交流平台为抓手,做好导向普及。

《教育家》:听了徐局长的介绍,我们感到烟台在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站位高、思路清、措施实,那么烟台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建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烟台市一体化德育课程改革发展态势良好,学校逐渐明晰了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改革路向,教师掌握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育人意识显著增强,育人质量明显提高,连续三年的民调结果显示,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均在全省前五名以内。

一是德育品牌的区域辨识度逐渐提高。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观摩交流活动在烟台举行,德育一体化工作得到省教育厅和全省同行的高度评价。2018年,烟台市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成果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中共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烟台市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进行全面推广。与此同时,烟台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也受到来自内蒙古、成都、贵州等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二是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学校特质明显增强。按照整体、局部和单点构建德育课程的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依托国家、地方以及校本化德育课程资源,基于各自的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开发出具有鲜明学校和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并探索出丰富、多彩的一體化实施模式。全市有5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有130余所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各自区市的金牌课程,成为全市和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竞相观摩学习的“最爱”。如莱州市苗家学校的“每人·每天”课程、芝罘区鲁峰小学的“七彩德育”课程、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仁爱教育”课程等。

三是学生的德行素养逐步显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外化德行内生信念,爱国、诚信、友善、法治和环保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尤其是作为社会责任素养的公民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如海阳市二十里店中心小学学生通过“关注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研究”,提交的地下垃圾箱定期清理的建议被村委、镇党委采纳;烟台一中学生自筹零钱为市民建立“公交爱心壹站”,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一致点赞。

《教育家》:在区域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进程中,您最深的体悟是什么?

徐建敏:我最深的感受是,理论研究要有效服务于实践探索。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但是现在有很多教育理论因为“不接地气”而被教育实践所排斥。区域性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立场,切实为区域教育实践服务,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彰显指导性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为实践探索提供原理支撑,二是要为实践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实践中,我们寻找原理,从研究背景、价值内涵、基本流派、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全面回答一体化推进德育课程改革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等基本问题,为一线校长、教师可能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释疑解惑,提供切实指导。同时,用我市独立研发的课例开发技术有效指导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德育实践。据此,各学科构建起了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为基本支撑的“学科德育+学科实践”的操作体系。年内,我们将集中出版“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列丛书,这也标志着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的初步建立。

《教育家》:未来烟台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还有哪些设想?

徐建敏:不能否认的是,在区域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存在着诸如育人意识和课程意识不强、措施和方法不丰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因此,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和目标双驱动工作策略,助推更多富有创新性、实效性的改革成果大量涌现。对已有经验成果的总结提炼,无论是区域还是学校层面,市和区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组织专业团队,从研究品相、学术品质和普遍有效性三个维度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化提炼;其次是加大评选表彰力度,推出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先进典型。年内开展中小学德育品牌评选活动,切实发挥品牌效应与育人功能,努力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

猜你喜欢

育人区域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区域发展篇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