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住院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特征分析
2019-09-10柴红
柴红
[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住院2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特征观察。方法:抽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6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8例,发生率为20.93%,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11例(12.79%),夜间低血糖者9例(10.47%);低血糖发生率最高的时间区间是0:00-3:00,其次为21:00-0:00。同时低血糖组的血肌酐明显高于无低血糖事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无低血糖事件组低,P<0.05。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较大,可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有效控制低血糖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住院2型糖尿病,低血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216-02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极易引起脑、心、肾等脏器病变,引发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的监测并给予严格控制,可以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血糖有效监测是关键。采用多次快速指尖监测的方式对血糖波动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对受检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将血糖波动全天、全貌的客观反映出来,便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给予有效检测,分析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及特征,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46:40,年龄分布区间32~85岁,均龄(60.46±10.11)岁;病程时间2~16年,平均(8.34±2.11)年。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②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感染及应激者;②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存在长期服用影响糖类代谢药物者;④严重精神疾病,认知沟通障碍者;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⑥妊娠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在进行血糖监测的过程中患者运动量、运动时间、日常三餐进食量与进食时间应固定,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入院后将动态血糖仪佩戴于脐外侧处,对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连续的动态监测3d,每隔3min动态血糖仪会自动记录下葡萄糖浓度的平均值,在此期间使用指尖血糖(每日7次)监测做调整,连接电脑与监测仪信息提取器,动态血糖监测数据可以每24h下载一次,将24小内的血糖变化趋势以曲谱的形式表示,如此可根据数据信息中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
1.3觀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并以是否发生低血糖进行分组,分别是无低血糖事件组、低血糖事件组,观察两组的发生时间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对比。
1.4统计学处理以观察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别使用均数(x±s)和例(n)、百分率(%)录入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中进行T值和x检验,以P<0.05为参照标准判定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低血糖发生率及特征86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8例,发生率为20.93%,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11例(12.79%),夜间低血糖者9例(10.47%),共发生42次,通过监测低血糖发生率最高的时间区间是0:00~3:00,其次为21:00~0:00,使用长效胰岛素治疗的发生率为16次(38.09%),非胰岛素促泌剂治疗无低血糖发生。
2.2血肌酐、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评价低血糖组的血肌酐明显高于无低血糖事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无低血糖事件组低,P<0.05,见下表1。
4结果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临床监测的主要生化指标,其不仅是疾病管理控制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对糖尿病紊乱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以此来制定疾病治疗方案或进行调整,糖尿病住院患者多数为年龄大、病程时间长、并发症多者,同时容易合并低血糖、慢性肾脏损害等情况,定期对其血糖水平进行监测记录,可掌握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本次研究中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胰岛素清洁能力下降,因此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几率较大。0:00~3:00的发生与患者胰岛素清除能力降低,使用长效胰岛素治疗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针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因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其动态血糖监测,特别是针对夜间无糖波动,可有效避免低血糖时间的发生。1d内人体血糖处于时刻变化状态中,利用指血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主要是利用电信号原理,每3分钟对血糖值进行处理存储,将患者血样持续变化情况存储下来,如此可以对血糖波动趋势及漂移变化情况进行反应,在夜间或凌晨无感知血糖监测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高龄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采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检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更快的达到血糖标准、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人员应了解低血糖的不同反应及特征,加强夜间病房巡视,在对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监测的基础上,重视患者夜间血糖变化情况,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