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干部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2019-09-10刘艳
刘艳
摘 要:班级管理是当前班主任教学工作当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教育新政策的指导下,提出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水平,更要在教学当中处处落实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尤其是对于学生干部来说,更要加强在此方面的注意力度。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班级管理工作计划,以能更加合理的引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班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学生干部;班级自主管理;培养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习成长时期中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策略也极其重要。提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干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更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所推出的重要举措。因此,班主任教师要创设出更为适合的管理方案,进而实现此教学方针。
一、培养学生干部落实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学生干部班级自主管理的主要意义,便是在班主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干部能够自主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常规的管理,并且为班级管理活动起到极为重要的协调工作。班主任通过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主管理,进一步的落实“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管理方針,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且,学生干部落实班级自主管理的形式,能够依托于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亲密联系,更好的贯彻班级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带头作用,以便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真正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小学班级当中施行学生干部自主班级管理活动,能进一步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调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班级当中,班主任教师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主管理班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干部落实班级自主管理的培养策略
(一)变革班级管理思路,遵循以人为本方针展开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实现在小学班级当中彻底贯彻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班级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首要的任务便是要变革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路。首先,班主任要将班级管理职责放心的交由给学生干部,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由学生自行思考如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体之间关联极为密切,其自行思索出来的管理策略则更加符合班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在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当中,要明令实行岗位职责制度,对于每名学生干部身上所承载的职责都要进行贯彻、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能达到最佳的班级管理状态。并且要保证班级中的学生干部都能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以能齐心协力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到更加高效。
(二)学生干部选拨制度民主化,开展科学合理班级管理工作
保证班级管理活动能够稳定、高效进行的另一主要决定因素,便是在选拨学生干部时要做到民主化,只有选拨学生干部过程能够得到班级学生的信服,在接下来学生干部开展自主班级管理活动时,才能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配合。因此,对于选拨的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公正的参与到学生干部的选拔当中。例如,班主任可以举行票选活动,由班级学生选拨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学生干部人员。并且班级学生也可以公开竞选,组织相应的演讲会在学生之中进行公开竞选,将选择权完全交由给学生,选拔出学生认可的学生干部,才能在日后的自主管理活动当中真正发挥出学生干部的有效性。更利于在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开展学生干部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身上承载着更多的责任,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干部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对于学生干部也要奖惩分明,做到完全的一视同仁,以能为学生干部带来更为坚实的学生基础。
(三)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干部班级管理素养
学生干部尽管是班级中的干部,身上承载着的责任也会带给其压力。因此,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当中,也要选用适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班级的能力。采用激励性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信心,以能促使学生干部更加有序、顺利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干部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干部表现出色的班级管理行为,对其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能促使其在班级管理当中再接再厉。对于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做的不是十分到位的地方,班主任要合理的进行指导,在不打消学生干部管理积极性的同时,选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干部,帮助学生干部完成更为出色的班级管理工作,以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班级的素养。
结语:班主任在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干部的同时,也要将信任、信心交由给学生干部,以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管理方向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对于班级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一方面为学生干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学生基础,另一方面,在班主任的有效引导下,班级学生也能在更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齐亚丽.培养学生干部落实班级自主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
[2]郝庆福.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s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