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议时机,提高课堂效率
2019-09-10罗波
罗波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如何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探索的主题。
关键词:利用旧知;养成自学;把握时机;提高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与我校目前倡导的“学、议、导、练、结”五环节模式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其中“学”和“议”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进行自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自学教材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
教师给定学生自学提纲后,要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教育学生阅读课本时应聚精会神,一边读一变想。先对每一段、每一层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前后联系起来,回答老师自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
2、教会学生自学的一些方法。在学生自学时,要求学生能计算验证自学结论的要认真计算;在学习内容里勾划出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标记,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记号,例如: 直线 ( ___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 ,波浪线(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 重点号( ……… )表示这是关键性的词语, 问号 ( ? )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一方面促使学生动脑筋,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督促学生自学必须认真而不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在书上留下痕迹,有利于学生日后重温知。 .
三、组织学生讨论,要注意课堂讨论的时机,让学生学会讨论
(一)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要让学生明白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获得比较全面、精确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因而,在讨论时,应由讨论组长主持,第一步: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步:对于不同意见展开辩论。如果在辩论中争执不下,不能得出结论时,暂时中止讨论,由发言组长把不同的意见汇报给老师,待老师点拨后,继续讨论;第三步:小组成员进行系统整理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如果老师抽到那一组,就由发言组长作以汇报(每组中的讨论组长、发言组长可以由组中的几位同学輪流担任)。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引导学生“议”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后讨论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后再说其特征。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讨论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进行“议”重要诱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诱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进行“议”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话可说。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有36吨货物,运走了1/3,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有一批货物,运走了1/3 ,恰好是36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有一批货物,运走了1/3,还剩36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有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3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3,共运了36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讨论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议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议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议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让少数学生能“吃饱”。这样的分层讨论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领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了学生认真有效的自学,就会有下一步有的放矢和人人参与的讨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爱芝,刘华云,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语言的培养与训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1(05):60
[2]孙双金,我的教学设计理念[J].《小学教学设计》2008总第592期第10期第4页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小学校 40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