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2019-09-10范文静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

范文静

摘要:文章通过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背景、我国职业教育背景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本土化研究上从社会和院校分析总结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

“双元制”教育模式,简称“双元制”,它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职业院校作为“一元”,企业作为另“一元”,由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将院校和企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相关背景

1964年,“双元制”首次出现在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对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鉴定》中,到1969年在《职业培训法》中作为一种职业培训体制取得正式地位,至今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代名词。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考试考核、师资及管理与运行等领域都反映出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助力社会融合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自身特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国家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借鉴和引进教育模式试图革新本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引进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条件的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影响,使得“双元制”模式在引进过程中发生变化。

二、我国学习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背景、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90年代出现了专门论述“双元制”职教模式的著作。从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双元制”职业教育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动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态、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等方面。[1]鉴于此,我们要结合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在研究其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吸收精髓,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集中在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开展,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从多元主体参与、院校长远规划与师资培养两方面浅谈几点看法。

1.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

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机构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企业培训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企业培训学生,制定实训专业、学习内容和起止时间等。行业协会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企业的培训大纲,并对企业培训进行监管。但是我国的企业、行业协会较少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难以及时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技能的培养效果,行业协会与院校的合作不足导致院校不能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进而导致个别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行业发展不相符。

2.院校“长远规划”的缺乏以及师资培养的匮乏

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因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差异,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部分院校为了超前快速发展,没有深入了解“因地适宜”地采取本土化“双元制”教育,而是采取直接与德方合作,全权由德方负责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文件、提供专家指导等,在师资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花高价聘请外教,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成本高,院校资金吃力的情况下,负重前行。如果资金紧张中断就会进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最终效果。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应用反思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有許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通过上文的论述,在借鉴和学习其教育模式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社会和院校两个方面考虑:

1.加强社会宣传,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参与

多元的主体参与可以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度,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企业与院校的桥梁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监管作用,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许英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一文指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除了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以外,还包括隐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如企业直接从职业培训中获得专业人才、增加企业凝聚力、系统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利益。[2]

2.院校要研究和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当地产业和企业的一体化,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

探索院校——产业园协同的产教合作模式,构建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区域内产业——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院校立足现有条件,创新体制引进人才,鼓励教师转型发展,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经验。

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相关背景和我国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背景、存在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炼归纳出两点本土化研究应用的反思: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和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与当地产业和企业的一体化,探索院校——产业园协同的产教合作模式。以期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分析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土化发展的大致路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2-133

[2]许英.德国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效益分析[J].职教论坛,2003(7)

本文系2018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以邢台技师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tskfz2018006。

(邢台技师学院 河北邢台)

猜你喜欢

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