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及实践路径
2019-09-10崔周
崔周
摘要:2005年,户外运动在高校发展迅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过程,高校开始将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选修课纳入课程体系。本文从户外运动课程的定义出发,从教师角色和课程学习两个角度对户外课程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探索高效提升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实践
一、户外运动课程定义
(一)户外运动课程定义
户外运动课程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授学生户外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并依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二)户外运动课程基本结构
户外运动课程主要由理论、实践和综合训练三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下:
二、户外运动课程的特点
(一)教师角色担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很难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对于学生主动性的主张也就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改革教师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要从过去的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转变为使学生在对项目的体验中总结出内涵以及相关知识;在形式上,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变革,转化成学生做教师看的模式,知识的学习也从过去的间接获得变为通过实践主动获得;户外运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和手段,使学生在不惯常的环境和时间中主动获得知识,户外运动项目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国外户外运动、以及拓展課程中,教师不是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teacher”或者“trainer”,而是叫做“instructor”或“facitator”。教师往往也在课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策划活动以及项目、布置场地、活跃气氛、监督安全、疏导心态、化解矛盾以及提升知识等等。在户外运动课程中教师的“教”的职能被逐渐弱化,转化成课程和活动的推动者和引导者,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增强体验性和学习性。户外运动采取团队协作的模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收获知识,教师是学生背后看不见的一双手为学生保驾护航,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作用,弱化教师的传统讲授职能,使其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进步,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每节课结束之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分享同学的成长与进步,与学生建立亲情和友情。同时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在户外运动中的表现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使学生向着榜样学习前进。《新加坡OBS手册》将教师定义为:模范人士、师傅、辅导员、户外教学者、导师、朋友,但是无论是哪种身份,他们的工作都有着特殊性。不仅要进行传统的传道授业,还要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挖掘潜能不断挑战。
(二)课程学习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传统运动技术,体育课程内容及形式十分单一,学生选择的空间也比较小,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这样的课程模式长此以往下去会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最初使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此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为主,灌输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学生的探究体验并不多,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能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纲要》中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应用意义不强,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体育运动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衔接。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讲就是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它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高校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户外运动课程的体验程度和收获是有差别的,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育往往被认作是简单的过程而被忽视,因此它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但体验式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具有水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运动、形成完善智力形态、调节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其中的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戴尔也创建了经验金字塔模型,肯定体验在知识学习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体验是使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主要实现途径,并加深记忆。
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将户外运动作为传统体育课程的补充进行开展,进而构成多样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户外运动与其他体育活动都会用游戏来增强学生参与度,但是户外运动课程游戏的设计远高于普通课程,户外运动更注重体验式活动之后的总结、反思和归纳。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会对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分享和整合,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后续的训练和活动中进行改进和弥补。户外运动课程的这一环节也可以应用到其他传统体育学科中去,也会收到一定成效。户外运动课程的游戏学习模式必将引领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改革浪潮。游戏+拓展的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并收获一些人生哲理。新兴的户外运动教育模式会给传统体育课程带来启发,改进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游戏环节,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
体验式教学在户外运动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和实用性是户外运动的几项典型特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户外运动课程中收获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实现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一方面适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缓解高校体育资源用具和场地紧张的问题,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创全新的模式。
三、高效提升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路径
(一)优化资源配置是基础
场地和设备的缺乏是制约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最主要因素,高校可以充分通过利用校园内的现有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使用各种方式去增强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能力,获得基础物质保障。如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小径等自然环境是定向运动的最佳开展场所,如此一来场地和器材对于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限制就会大大降低。还有校园内的一些树林也可以成为学生越野穿越的地点,虽然这些地点相比于纯粹的自然环境仍略有不同,但是即可以降低危险性又可以方便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树立学生对于户外运动的兴趣。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是保证
高校户外运动教师的缺乏是制约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再教育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样才会实现户外运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对于目前国内普遍缺乏师资的现状下,笔者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由国家牵头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户外运动技术人才,开展户外运动师资培训班,高校也应该组织相关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行教学水平和方式的不断完善。同时高校户外运动教师也要走出去,通过相关的户外运动比赛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去不断的完善自身素养,进一步去达到户外运动教师的标准,在高校逐步推广户外运动。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对高校的户外运动社团或俱乐部进行指导和交流,甚至联系各方力量举行相关的赛事和跨院校的交流活动,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最后各高校应保证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率,保证户外运动人才后备力量充足,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是前提
户外运动大多在自然或仿自然环境中开展,是一种享受生活感受自然的活动,但是不可测因素较多,因此其本身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时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高校课程开展的前提,应该从几个方向着手。首先高校在开展户外运动活动之前应该进行审批手续,并制定仔细的活动计划,形成组织体系图,明确个人分工。为学生以及领队建立档案,进行资格审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并形成完备的灾害应急预案。为学生配备完善的户外運动装备,包括基础装备和技术装备,并形成户外运动装备使用和管理办法。对于一些陌生的场地,高校应该组织人力进行提前的勘探和走访,针对场地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制定具体的活动方式,对场地中的危险地区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提醒;在户外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定期的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结,并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及时的解决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活动开展后要进行整个活动的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经验。
(四)户外运动社团和俱乐部的合作是深化
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形成规范的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模式,且大多学校也以户外运动协会为主开展户外运动,但是户外运动的危险性比较高,若缺乏科学详细的安排则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应该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干预,以保证高校户外运动的有效开展,高校也可以和省内著名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深度的合作以促进其发展。首先高校户外运动社团可以依据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运作模式形成规范化的组织程序,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和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相关的户外活动,切实保证参加活动学生的安全;其次定期邀请户外运动俱乐部教练到高校开展知识讲座,普及户外运动知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可以引进数字模拟技术,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印象,懂得运用知识。教学内容不仅仅集中在一些基础理论还要传授一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危机发生如何自救等一些实用技巧,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合作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前景,甚至可以与俱乐部建立高校实习点,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吸引后备力量和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永生 史登登.户外运动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2013,(1):56-59.
[2]张瑞林.户外运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俊斌.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0(4):60-62.
(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