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能力导向型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

2019-09-10赖德君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政治课堂构建

赖德君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构建能力导向型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需求,更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构建能力导向型课堂,培养高中学生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迅速提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构建能力导向型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能力导向;政治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6-0005-02

1.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

政治学科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政治认同是要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在社会中生活,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来确定自己的身份。理性精神要求学生在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以及重大事件面前,能够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所左右。法治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在法治社会对法律制度有一定的理解,能够通过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能通过法律知识来认识我们的社会,时刻保持一个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要求学生能够作为一个公民来承担公民的责任,能够参与公共事务,并对公共事务产生一定的想法和发声,进而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是在考纲中的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个体思维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能够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原理、方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予以叙述。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有创见地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简单地说,这种核心能力我们可以从学习过程(认知加工)的角度,把學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三种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构建思想政治能力型课堂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所谓必备品质,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构建学生对于政治基本理念的基础,是促进学生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实践能力、心理特征等能力提升的基石。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并非以学生成绩为目标,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让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政治能力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性政治能力、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能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对我国政治进程和政治制度等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将政治课堂所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经历、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并有利于对学生展开综合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可见,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构建能力导向型课堂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3.以构建能力导向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高核心素养的方法

(1)引入生活热点,升华政治认同。所谓政治认同,即人们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意识上的归属感。高中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高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务必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此方能在满足思想政治课程任务要求的同时促进高中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需求。但鉴于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教师便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了解政治生活的机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真实认同感。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让同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积极参与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能够用锐利的眼光来对时事热点进行思考并加以点评,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比如,在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节课进行讲解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政治参与权利,明确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并能够积极地参与选举,行使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如此教学,无需教师过多的赘述,便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信息社会里,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异常大,处理信息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增加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2)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即对理性的追求与坚守。是人们在实践或思维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立性、辩证性以及批判性品质与特征。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理解就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升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活动课堂核心素养的理解,进而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来加深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要点的理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展开教学。比如,在讲民族精神这一主题时,我选用建校120多年来优秀杰出校友的事迹,特别是以郭光灿为代表的两院院士的成长,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来理解,并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进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素养。让学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来学习政治这门学科,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公共事务,提升学生的公众意识和参与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在理性精神的驱使下,能使人们在看待人、事、物方面表现得更加客观,进而也能全方位的观察事件的发生始末,由此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正所谓问题产生于情境,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感性材料展开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继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思想政治学科应该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列举一些法律的事例和基本常识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对当下发生的法律案例进行积极的讨论,探讨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内容,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让同学们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法律修养,能够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涉及法律的社会问题。

围绕时下这一社会热点,教师亦可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爱国行为”。之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最终得出结论,其认为,与其违反。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政治课堂构建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