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9-09-10黄艳艳
黄艳艳
摘 要:高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和家庭, 育人先育德,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德育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高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高中生物 德育教育
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实施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知识和转基因技术被用于生活中,这些技术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物种基因的灭绝等。因此,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入德育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面对自然万物保持敬畏态度有深远实践意义。德育活动的开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既符合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指导内容,也对学生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与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一、关于传统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传统德育教育的开展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即以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育形式,至多开展相关德育主题教育班会,缺乏相关课外实地的实践,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现状是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持有事不关己的想法,该种德育教育下的效果不够显著。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路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基于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实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强化提高,让学生具备责任意识与德育精神,最终促进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生命教育、基因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的实施,同时,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结合部分教学实践经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生物教學中贯穿生命教育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的高速传播从不同的层次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但是,网络存在其弊端,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做出要求,意志不够坚定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这些不好的事物影响并冲昏头脑,打架、酗酒、夜不归宿等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出入一些不适合高中生的场所,甚至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学生不重视、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昭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指导帮助,利用生物教学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在生物教学下实现渗透德育教育。总之,青少年要如何在网络大环境下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在生物教学中贯穿基因安全教育
生物基因技术的逐渐成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发展机遇,也迎来全新挑战。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与基因相关的技术一直以来都对人类道德底线作出挑战。例如,教材中“关注人类遗传病”一章节中,课本介绍了一些常见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诸如先天性心脏病、青少年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等,这些病症都是由于基因上的缺陷导致遗传,教师结合这一知识点分析,指出目前大多数遗传病治愈可能性还处在探索阶段,仅此要采取各种预防和监测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定期体检的良好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与基因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基因安全意识,进一步帮助基因安全教育普及。
(三)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具备的基础精神,爱国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人心是否一致的前提,因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教育培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从生物学的角度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章节中,当学习完细胞整个生物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后,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细胞结构都分工明确,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内部结构都有其对应的“工作职责”,相互依存,保障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类比国家,由于国家拥有较为长远的发展历史,如今国家内部民族众多,但是每一个民族都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保证内部团结,所有民族正如细胞内部结构一样互相支持,最终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生物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别的方面体现,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生物植物研究领域完成了多项成果,不仅为国人还为人类的未来长远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像袁隆平这样在生物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甚至在全世界举世闻名,同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面对已有成就,他认为“外国人可以,中国也可以;外国人不可以的,中国人更要可以!”而在面对大量国外研究邀请函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在国内继续完成科研,从他的身上体现出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我国科学家对科研的高度智慧与强烈热情,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
(四)激发社会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
高中学科的学习中,生物学科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众所周知,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也是将来持续性关注的共同问题。因而如何在生物教学下渗透环保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生思想上保护环境的意识至关重要。例如,教材“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章中指出生态系统的稳态具备相对性的特点,世间万物各行其职,保证生态系统下的动态平衡。但是现阶段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如今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量已经超过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问题等等的产生,因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刻不容缓。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分析,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对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进行解析,帮助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增强,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决心。除此以外,生物课堂还可以组织环境保护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小树苗种植”、 “农药对土地污染的调查研究”、 “垃圾分类处理”等等,让学生参与进环境保护,在活动中提升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陈旧的的德育教学模式将逐步被更为合理的德育教学新模式取代。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平台。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新课改对德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加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基因教育以及环保教育等多种教育,教师要结合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要求,全面分析和深化个体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精神,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才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