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2019-09-10高振礼李季霞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育均衡资源配置农村小学

高振礼 李季霞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出现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以“公平优先、关注效率”为本,从政策效益、师资分配机制、学校内部管理、课程建设及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教育均衡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当地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关系的骤变过程中,亟需农村小学教育对此作出回应。因此,在本世纪初各地级政府先后出台了撤点并校政策。但在农村十多年的撤点并校进程中,受相关因素限制,并未对当下社会发展需要作出恰当回应,最终却加深了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农村弱势学龄儿童及社会公正都是不利的。就此,将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原则下,以倡导继续优化农村小学投入为基础,针对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为核心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尽早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正打下坚实基础。

1 提高农村政策系统运转效益

自 2010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公共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弱势补偿”原则,从宏观看相关公共政策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社会公正的效果。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受地方政策系统不完善的影响,政策效益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还加剧了教育失衡,影响了社会公正。

1.1 科学制定农村小学调整细则。

撤点并校是我国政治系统在本世纪初期提出的一项主要涉及教育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在落实时理应以“就近”为首要原则,如此方能真正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实现社会公正。为防止农村地方政府受经济价值取向驱使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农村政府的上级政府即省级政府在指导农村政府调整学校布局时,理应清晰界定何为“就近”等细则。所以,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当地小学校点布局应取“N公里服务半径内”为刚性调整原则(N值根据各地方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如此,方能从真正保障当地小学生“就近”入学,促进教育教育均衡,提升撤点并校政策的社会正效益。

1.2 完善农村教育政策监督系统。

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建立“随督随汇报”机制,即当地教育督导在履行职责后,应在一定工作日内将督导结果反馈给督导机构,并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公布督导结果,以此来强化农村教育督导自身责任意识,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综上,针对农村教育政策系统出现的问题,探讨相应策略,以期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政策工具来推动农村继续科学撤点并校,破解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生上学“累”、“险”等问题,提升农村教育政策系统运转效益,为教育均衡和社会公正打下坚实基础。

2 完善农村小学教师分配机制

针对撤点并校后,部分地区农村小学出现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配置失衡问题。建议农村小学“以课定师”原则来优化教师配置数量,将校内富余教师分流至当地教师紧缺的小学,以此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同时,因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班额大都在标准范围内,“以课定师”不但不会浪费教师资源,而且会从源头上压缩学校教务安排者“可操作”空间。这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当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农村当地小学教育质量。

3 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

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内部管理绩效是核心。对此,建议选用“关键绩效指标”方法来全面提升农村小学内部管理绩效。既通过对组织及个体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立,在层层分解量化的基础上,建立绩效体系,从而获得个体对组织所做贡献的评价依据,实现对组织重点活动及其核心效果的直接控制和衡量。当地教育督导機构或教育行政机构可根据此体系对农村小学实行“以分评校”管理机制。“刚性、针对性强”的学校管理,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小学内部管理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维护社会教育公正。

4 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

农村社会文化是当地居民自我认同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作为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也是普及文化最重要的手段。而农村小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最大载体,它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也就成了缝补农村严重破裂的社会文化网络的最佳措施。对此,建议推行以下几点策略来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第一,地方政府组织当地教育局、档案管理局等各种相关组织及群体编纂以当地习俗、资源等地方特色为主的乡土教材素材;第二,农村小学需以国家统一教程为主,并以乡土教材为为辅的地方课程;第三,农村小学隔级开设以乡土教材为辅助的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如此,方能在城镇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缝补农村严重破裂的社会文化网络,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舔砖加瓦。

5 构建分等级的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2013 年 12 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政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和十项重点工作,为破解我国“贫困”问题提供了战略决策和实践指导,所以教育也就成了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方式。要通过教育来根除贫困,破除固化的社会红利。但由于农村整体贫困问题突出,且域内贫困差距更为明显。而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从国家层面来看“补偿性”较为明显,而从农村内部来看教育精准扶贫具有明显的“广平”特性,缺乏“补偿性”。这也就意味在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性”仍有不足。对此,农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时,建议通过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村居民户构建分等级的扶贫机制。根据各地方实际经济水平,进行实地调研,制定精准扶贫机制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全面、深入的“兜底”扶贫产生较强正效益。

6 总结

本文在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已明了的情况下,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原则指引下,以倡导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总投入为基础,主要从政策科学、绩效管理等角度对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配置、学校管理、地方课程及当地政策系统、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出了修正意见,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为农村学龄儿童带去一片蓝天,进而推动教育均衡和保障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10.

[2] 梁鹤,祁占勇 .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选择 [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1):88-91.

[3] 杨兰,张业强.“后撤点并校”时代小规模学校的复兴[J].教育发展研究,2014(6):68-72.

[4] 姚永强.关于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7.、

[5] 陶红,杨东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74-75.

猜你喜欢

教育均衡资源配置农村小学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强抓学校管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基于教育均衡发展大环境下的高中语文“平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