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9-09-10戚兆银戚兆美
戚兆银 戚兆美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树立榜样的力量。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在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師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家庭教育是小学生一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地位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父母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小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要有共同的理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性格,态度定位等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一且运用不当将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及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求同存异,避免暴力教育,保证小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家庭可以独立完成的责任,它是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不能把学生行为习惯的某个环节视为小节而听之任之,否则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