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致心脏损害的研究

2019-09-10高萌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机制

高萌

摘要:长期健身能够预防慢性疾病,比起药物治疗,适宜的运动在改善人的心血管疾病中有着举住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有研究表示,不适宜的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也会造成心脏的损害,例如使心脏结构改变,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心源性猝死。本文针对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致心脏損害及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人们对运动与健康有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大强度耐力运动;心脏损害;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290-01

1.概述

近年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逐渐加深,运动训练开展得热火朝天。但促使人体健康的运动是指温和的体育运动,而并不是大强度耐力运动,很多研究表明,人体长期坚持大强度耐力运动会对心脏造成一系列损害,改变心脏结构,而且不利于心脏重塑,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还会造成心源性猝死。所以长期坚持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心脏是有一定损害的。

2.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造成“运动员心脏”

运动心脏分为心腔扩大和心室壁增厚,一般耐力项目的运动员以心脏扩大为主,心室厚度随着心腔内径的扩大而成比例的增大,心肌细胞体积和肌纤维数量相对不变,其室壁厚度与左室内径之比未变。饶志坚等人运用48只SD雄性大鼠进行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左右心室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和运动时间的推移,16周中强度或大强度运动可导致左心室扩张,且运动强度越大扩张程度越大;而右心室扩张只需要8周中强度或大强度运动。说明高强度的长时间耐力运动会造成心室的扩张。

3.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造成心律失常

3.1窦性心动过缓

长期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在静息状态下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常芸等人对我国930名优秀运动员的基础心率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优秀运动员整体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55.29%,速度耐力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排第三。这类患者白天心率小于50次/min,夜间心率小于40次/min,或最长RR间期大于2.5 s,出现心房扑动或者需起搏器植入,同时窦性心动过缓与患者远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生率及是否需植入起搏器相关,更加证明窦性心动过缓是一种病理性损伤。

3.2心房颤动

在从事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的中青年运动员中,房颤发生率也有提高。目前认为长期耐力运动增加房颤风险的机制有三方面:(1)触发因素:运动可使房性早搏、肺静脉逸搏增加,触发了阵发性房颤(2)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因素:运动可使迷走紧张性增强和心房不应期缩短为折返创造条件(3)基质因素:由于长期慢性容量及压力负荷导致的心房结构重构以及慢性炎症改变。

3.3心脏早搏

早搏,又叫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分为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是运动员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Heidbtichel等人对46名患有室性心律失常耐力性运动员进行了五年的随访调查,其中有18名运动员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为39%所以患有心律失常的耐力运动员具有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4.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造成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由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死亡。心搏骤停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运动员的心源性猝死主要诱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菲利普等人在德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运动猝死事件的调查,析其主要诱因,在对144名运动猝死的样本中发现,多数心源性猝死出现在非高水平体育比赛赛场,而且多为足球和跑步等耐力性项目。

5.结语

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益处不容小觑,但也不能忽视长期的大强度耐力运动对人体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心脏结构的改变,造成的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心源性猝死,这些损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再未来的发展中,也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对未来的运动发展也有好的帮助。但是虽然有损害的风险,不过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能因为损害而劝阻人们停止运动。最终运动的好处是利大于弊的,重要的是适量的强度和适量的时间。

猜你喜欢

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