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容教育”的理性思考
2019-09-10张晓峰
张晓峰
从小时候有意识、无意识的受教育,到大学时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学、接触不同名家的教育理念,再到现在走进教育行业成为一名教师,这辈子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难免从自身实践感触中产生一些对教育的思考。
记得在小时候读书的年代里(尤其是小学初中),时常会有意无意的犯一些错误。当做了错事后,最怕我的伙伴告诉我的父亲、我的同学告诉我的老师。他们对于我犯的错误,往往那样一副瞪大的眼神、雷鸣般的训斥、还有疼痛的皮鞭滋味让我恐惧不已。每当处在这一情景中的我,心中渴求的是他们的“包容”。一次出于好奇心的驱使,让我用了积蓄了很久的一笔“巨款”(几毛钱)买到了同学掏的鸟蛋。开心不已,可是被父亲知道后,换来了一顿皮鞭,外加训斥和长时间罚站。还有几次,在学校做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时错了几个字被老师惩罚了几X10的竹鞭......他们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教育方式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接受,即使到后来成年了我也觉得那种教育欠缺“包容”。
大学读的是师范院校,学了教育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不同教育思想,作为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尤其崇尚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美国思想家杜威等一批名家的“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他们主张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尊重学生,探究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这与读小学、初中时的我内心“渴求”完全一致,有了强烈的共鸣。
走进工作岗位后,我始终认为年幼脆弱的心灵需要呵护,天真无邪的孩子犯错需要谅解并给予耐心的引导,效果可能会更好。于是我潜意识的将我小时候没能满足的“包容教育”尽可能让我的学生满足,并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事实证明这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里需要是多么的契合。
一次,一个孩子偷偷向我举报一位女同学带零食吃。因为鉴于媒体、网络曝光很多零食并不安全卫生,同时那一段时间班上吃零食(大多是辣条,方便面,小袋饮品)的风气“泛滥成灾”,作为班主任的我,已明令禁止购买、携带辣条、方便面等垃圾食品进校园。看来这个学生是“顶风作案”,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班上吃零食的陋习将得不到根治。于是,我将“犯错”同学叫到办公室。孩子大概已经知道了叫她来办公室的原由,表现的有些惊慌。见她如此,我情切地说:“能不能把你的零食和老師分享!”我接过一个笔盖大小的小圆筒(名叫汽水糖)。端详了一会儿问:“看的清上面的产品信息吗?生产日期、产品地址、,保质期有吗?”孩子摇头。接着我打开盖子,取出一粒药丸似的白色小颗粒尝了一下,立马吐了出来,“口味太怪,太难吃,”我连声说。还用水漱口,表现出这零食吃不得的样子,此时,我把汽水糖递给她说:“还吃吗?”孩子连忙摆手,立马对这一“心爱零食”表现的十分嫌弃,并连忙扔进了垃圾桶。随后我语重心长的对她进行教导,孩子从心底表现的是十分乐意接受,也认识不能吃这样的垃圾零食,此后爱吃零食的她,再也没有“犯错”了。整个过程,我始终没有训斥,责备,而是表现足够的“包容”,孩子心灵得到了呵护,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若干名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对教授的知识难以消化,在老师一次次强化中仍出错的情况。此时这样的学生心灵是很脆弱的,更害怕老师同学异样的目光或是厉声责备,很容易伤及到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自暴自弃。老师则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以关爱的态度沟通。
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班上有一位同学老是分不清的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在连续反复几次讲解出错、讲解出错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将他叫到办公室,再一次举例,反复演练两种运算定律的差别,终于分清了,而且当场也会做我出的两种运算定律的计算题了。可是,第二天,课堂作业练习中,对于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的题目又出现了混淆不清的错误,再一次,我将这名学生叫到办公室辅导,反复讲解、演练、巩固,总算是会了。第三天,课堂作业中依然出错。再一次叫到办公室,说:“你很聪明,为什么反复的出错了,你现在回忆以前讲解的,自己订正。老师认为你不比别的学生差,你自己要证明给别的学生看你是优秀的......”一番语重心长谈话后,激发了该学生钻研的欲望,尽管这一次用的时间更长,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弄懂了,在随后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题很少出错了。在课堂上及时给予表扬,大大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随后的学习中明显有了进步。我知道该学生是班上的那种所谓的“后进生”,基础差,无论是在班上公开对话还是办公室辅导谈话我都很注意言语,保护幼小的心灵,引导他正确的归因。
“包容”不是包庇也不是纵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在生活、学习、纪律等诸多方面常常会犯错,此时教育者要认识到这是符合该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很正常的,教育者要给予必要的“包容教育”,从常规细节处着手,保护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促其发展。“包容教育”不是说教育者面对学生犯的错,置之不理、不管不问乃至纵容错误,而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原谅、用一颗爱的心去耐心的指引、用一颗智慧的心去点亮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