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释疑的典范
2019-09-10张洪改
张洪改
摘 要:解惑;三要;三不要
关键词:解惑;典范
受樊村中心校校长的邀请,我们几位教研员观摩了李老师一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2018年12月第13次印刷)公开课,颇有感想。
李老师无论是在基础知识教学,阅读知识教学,写作知识教学,还是在人文知识教学,都把作者、编者的意图体现的淋漓尽致,非常的完美,堪称一节优质课。
就在下课前几分钟,有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2段中说,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难道说中国人的境界不如德国人的境界高吗?
听课的所有教师都感到愕然,可李老师从容淡定,莞尔笑赞那个学生是第一个提问题的同学。
下面是李老师释解片段:
释解一.
师:第八组1段有“异域文化”一词,请同学们在词典里查出“异域”一词,揣摩“異域文化”的含义。
生:(略)。
师:为什么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是因为中国人临街窗户外面不留种花的空间,这是异域文化的不同,异域文化的不同,影响着生活环境安排的不同,生活环境安排的不同,并不影响境界的相同,以后同学们会逐步理解的。现在同学们揣摩3段里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说明做任何事首先想着别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同学们能明白这个道理吗?
生:能。
释解二.
师:(课件1)同学们看这段视频,这是我们乡政府通往县城的公路两边的绿茵带,连成片的月季花,站成队的紫穗槐,有目共赏,国家想到的是人民,用3段中的话说,这一种境界是不是颇耐人寻味?
生:是。
师:(课件2)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这是毛泽东主席,这是周恩来总理,包毛巾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咱们县的吕玉兰同志。2019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放了她的事迹。她带领全村人民植树十几万株,锁住了风沙,把家乡的秃沙丘,改造成了果木满园,绿树成荫的美丽村庄。她十几岁当村干部,后来当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三十多岁才结婚,把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这张照片是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的咱们河北省塞罕坝林区。五十多年前,无数大学生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穷山荒漠,植树造林,三代人的不懈奋斗,建成了上百公顷的林区,三代人想的是把穷山荒漠变成青山绿水。吕玉兰,塞罕坝人,这一种境界是不是颇耐人寻味?
生:是。
师:(课件3)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这是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咱们河北省河钢集团駐塞钢集团的员工们。河钢集团响应习主席共建一带一路的号召,接管了塞尔维亚将要倒闭的钢铁厂,塞钢员工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塞钢成了塞尔维亚的骨干企业,咱们河北人背井离乡到外国工作,想到的是外国人,这一种境界是不是颇耐人寻味?
生:是。
师:现在同学们能理解中国人的境界也是高尚的吗?
生:能理解。
下面是同李老师座谈纪要片段:
教研员:李老师,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我们都感到茫然,可你非常淡定,能不能谈一谈心理承受。
李老师:下课前预留学生质疑时间是惯例,鼓励学生提问题,我不想把本节课的问题留到下一节处理。
教研员:你是不是知道学生提这个问题?
李老师:不知道。
教研员:那为什么课件准备的这么充分?
李老师:备课时我做了许多问题设想,在我设想的问题中,感觉其他问题都好释解,唯有这个问题感到棘手,所以做了充分准备。在我手里有许多“时代楷模”的课件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国人的高尚境界,之所以选取我们家乡的三个课件,一是身边的事,有案可稽的事,学生容易接受,二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自豪感。
教研员:这些课件与课文的关系是什么?
李老师:这些课件似乎与课文中的花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课文的基调是颂扬做事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境界,课件颂扬的也是做事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境界,课文与课件的基调是一样的。释解都用了3段中的话,不脱离课本。我认为这些课件的使用,是与作者、编者共同演奏的协奏曲。课件的使用,不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能使课文的思想更加充盈,既能消除学生的误解,又能彰显中国人的高尚境界。
教研员:在质疑活动中,有没有答不上来的问题?
李老师:有。比如涉及到其他行业专业性很强,而我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有时答不上来。
教研员:答不上来怎么处理?
李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我也不懂,等请教专业人士后再回答。原则是不把含糊的答案传给学生。
教研员:为什么设计质疑这个环节?
李老师: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对老师释解的问题铭记在心。学生提出问题,对老师提高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设计这个环节,对学生对老师都有利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解惑的角度看,李老师的做法可归纳为“三要”,“三不要”,即:要正面直言,不要闪烁其词。要言必有中,不要模棱两可。要有理有据,不要捕风捉影。但愿她解惑释疑的做法,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