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适当载体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2019-09-10胡育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议题案例

胡育红

摘要:“互联网+”时代,媒介传播途径迅速增加,媒介信息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媒介素养日益成为现代人有效生活的内在要求。初中生正处在身心不断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搜集、辨析、运用媒介信息,提高其媒介素养,已成为教育界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媒介素养 案例 议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早在20世纪 30 年代,英国和丹麦就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后逐渐推广到其他西方国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目标、方法和策略等领域。近年来,少数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探寻提高媒介素养的新途径。

媒介素养的形成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立足课程内容特点,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生需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进而使自己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笔者所在县域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对搜集媒介信息的兴趣较高,但是使用方法普遍不当,且运用能力弱。如何帮助他们学会搜集、辨析、运用媒介信息,成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一、以案例为载体:在案例剖析中增强媒介认知

贴近生活和具有时效性的案例,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案例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来自学生生活的案例,尤其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碰撞及有道德张力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增强学生媒介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2课时“网上交友新时空”时,可选取下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案例:2019年5月20日,合肥一15岁女生在小区内被网友刺伤。设问:本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案例成因,分享对事件的认识,启发学生认识到应当对自己行为结果负责,进而讨论“是否见网友”等话题。可以利用同伴互助教育,也可以借助于成人的间接经验,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并处理和网友见面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学生在网上交友的现象日益普遍。很多学生先在生活中熟悉,然后在网上延伸交往;也有学生把网络当成交友的重要平台。父母和老师作为成人,常常反对学生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但是缺乏正确引导,往往导致学生的对抗。所以,辩证认识网上交友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网络交往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精神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交往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二、以议题为载体:在探讨中催生媒介思维

以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为目标。运用议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可以将媒介素养内容和学科内容相融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主议题,必要时还可以围绕主议题设计若干个子议题。议题的设计应关注导向性和可探究性。

以议题为载体,在探讨中催生媒介素养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见下图:

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议题的确定。例如,可以向学生征集近期关注的社会问题、网络热点等,然后从中选择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结合度较高的问题,再将其抽象表述为议题。这样做能够使教学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确定好议题之后,教师综合考虑活动特点、教学内容和学情等因素设计出系列问题和展开流程,引导学生对系列问题逐个展开分析,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媒介素养的培育,促其养成从媒介素养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上“网络生活新空间”时,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经常借助于互联网做哪些事情,设置“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你的生活”议题,结合学科内容设计五个小问题:(1)你和家人、他人的日常交往方式有哪些?(2)你有网络购物的经历吗?如果有,你通过网络购买过哪些商品?(3)你或家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吗?我们应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4)新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有哪些?(5)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公益心的网民?在分析上述(1)(2)(3)问题过程中,教师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探析(4)和(5)问题时,链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述教学,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点确定议题,围绕议题,对接学科内容涉及系列问题,在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提高媒介素养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内涵,在议题的探究中提升媒介素养。

三、以实践为载体:在生活中提升媒介素养

基于生活的德育课教学提倡走出教室,倡导学生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学习、落实课程目标。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要提高媒介素养,必须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利用互联网。因此,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五课“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节,教师选取教材拓展空间栏目,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个小调查,了解中学生网上交友的动机、标准、时间、方式以及影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上“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利用师生微信群、QQ群发布调查问卷,设计如下问题:(1)你的网龄有多久?(2)你使用网络较多关注哪些内容?(3)你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4)你每周使用网络多长时间?开展调查,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总体情况。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发现,部分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因此,教师及时组织召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主题班会;然后活用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就奶奶和爸爸的观点以“两代人眼中的网络”为题,引出网络的利与弊话题开展辩论,由此设计出一场网络生活利与弊辩论赛活动。

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多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采访亲友,以备辩论赛活动之用。活动中由学生扮演奶奶和爸爸角色,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一方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演示对话、辩论赛等活动,辩证思考,最终形成正确认知,实现自我教育。

以实践为载体,以生活为主线,以提升素养为归宿,蕴含了将实践性和开放性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学习重在运用,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巩固和深化认知,提升媒介素养。

结语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提升媒介素养为重要使命,是德育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想科学巧妙地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基于课程标准和媒介素养的培育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涵,借助于恰当的载体,指导学生理性筛选和运用媒介信息,理性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浩宇.试论思想品德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1).

[2]王沈华.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3).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议题案例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