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9-09-10潘辉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防治措施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有所上升,给养鸭业带来不良影响。该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予以综述。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90

0 引言

鸭病毒性肝炎典型症状为角弓反张,肝脏肿大并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甚至出血斑。近年,该病在我国不断蔓延。

1 流行病学

鸭病毒性肝炎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雏鸭孵化季节,若控制不好,雏鸭群发病率可达100%[1],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病鸭以及隐性的带毒鸭均为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呼吸的空气中均带有病毒[2],可以通过污染水源或者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健康鸭可以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者饲水,或接触病鸭以及被污染的养殖器具受到感染,而在空气流通不畅的鸭舍内,病毒在空气中的密度过大,也可以由呼吸道感染病毒。3周龄内的雏鸭为易感动物,尤其是1周龄左右的雏鸭最为易感,而成年鸭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带病,没有明显病理反应,但是可以作为传染源向环境中排毒。

2 临床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病在感染后通常会经过1~2d潜代期,病程短,在发病后的第2~3d达到死亡高峰期。雏鸭发病初期精神不振[3]、少食甚至不食,羽毛蓬乱、缩颈呆立呈昏睡状,排泄物为黄绿色;部分雏鸭呈急性病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变突然死亡。病鸭在发病1d后呈现一定的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全身抽搐、两脚痉挛、角弓反张,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3 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肝脏部位,病鸭的喙端和爪尖有淤血且呈现暗紫色,剖检后可以发现,鸭肝肿大、色暗、发脆,表面呈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褐色、草绿色或淡红色胆汁,脾脏肿大,肾脏充血肿胀,血管凸显呈暗紫色树枝状,部分病鸭呈心包炎与纤维性气管炎症状。

4 诊断

因该病与禽霍乱、雏鸭副伤寒、曲霉菌病等病症相似,因此需要分离病原进行实验室诊断。

(1)与鸭瘟的鉴别:3周龄内雏鸭发生鸭瘟时死亡率较低,主要症状为食道管、泄殖腔和结膜出血性溃疡;鸭病毒性肝炎对3周龄内的雏鸭易感且死亡率高。

(2)与鸭霍乱的鉴别:各年龄段的鸭均易感鸭霍乱,常呈现败血症,缺乏神经症状,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病,主要病症为肝肿大,分布有灰白色针尖状坏死,心包积液,十二指肠粘膜出血严重,与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不同。

(3)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不感染鸡和鹅,多见于2~3周龄雏鸭,主要病症为眼部、鼻腔的分泌物增加,运动失调,昏睡,呈现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炎以及气囊炎。

(4)与雏鸭副伤寒的鉴别:雏鸭副伤寒主要发生于2周龄内雏鸭,病鸭主要表现为流泪、浆性或者脓性结膜炎,分泌物增加,下痢严重,肝脏肿胀出血,表面分布针尖状的灰黄色病死灶,肠道粘膜水肿充血。

(5)与曲霉菌病的鉴别: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发的多见于2周龄内雏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和气囊分布白色或淡黄色的干酪性病灶。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加强养殖管理

应随时关注鸭群的异常反应,一旦发现发生疫病,应立刻隔离治疗,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与矿质元素,提于日笔抗病能力,并在确诊后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治疗。

5.1.1 肌肉注射

①康复鸭血清:用量:0.5~1mL/只;②高免血清:用量:0.5~1mL/只;③高免卵黄抗体:用量:1~1.5mL/只。注射以上药剂时应配以服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降低死亡率。

5.1.2 使用抗生素

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疫病。①按体重比5~15mg/只服用阿莫西林,2次/d;②按体重比10~15mg/只服用头孢克肟,2次但;③按体重比10~15mg/只服用米诺环素或者多西环素,1次/d;④每100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添加100kg水饲饮;⑤在饲料中添加1000~2000g/t的磺胺对甲氧嘧啶饲喂。

5.2 严格卫生消毒

养殖场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养殖管理员应严格据此进行消毒管理,尤其是育雏室以及雏鸭饲养场所,需要更加严格的消毒措施;定期清洁养殖区域以及鸭群的主要活动场所,使用2%烧碱溶液或者其他常用消毒剂消毒,每周至少执行2次;厂区进出口以及人員通道、清洁通道合理规划,严禁不相关人员进出养殖区域,如果条件允许,也要禁止养殖人员串舍管理,如需串舍,需提前消毒处理,防止出现交叉污染。对饲料储藏场所也要定期消毒;时刻监控养殖区鸭群健康,如果发现病鸭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手段,若病死后需要做无害化处理。

5.3 严格控制传染源

病鸭以及带毒鸭均为该病的传染源,预防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就是控制传染源。对于病死鸭、病鸭的粪便以及分泌物均应集中收集做无害化处理。养殖场的鸭只最好采用自繁自育,如需引种,应做好预防工作,新购鸭群应隔离饲喂一定时间,确认安全后才可混群饲喂。

5.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养殖管理员应俺要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雏鸭初生时体内含有母源抗体,但是随着雏鸭的生长,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容易发病,因此在雏鸭出生后的1周左右要在鸭群皮下接种弱毒苗,用量:2~3羽份/只;或者接种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鸭血清,用量0.5mL/只。蛋鸭或者种鸭在开产前1月首免,开产前2周二次免疫,用量:2羽份/只。

5.5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员应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要求进行饲养,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保障饲养环境的安全健康,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对鸭群的影响,增加饲料营养摄入,补足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增强禽只抵抗力,优化饲养圈舍结构,避免拥挤以及潮湿、通风不畅等不良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目前饲料行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养殖中。如在饲料中添加聚合物剂能增强畜禽的消化功能,降低患病率;添加有机酸制剂能有助于调节鸭群胃肠道环境,增加饲料转换率,提升机体免疫力;饲料酶制剂可以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提升机体抗病力。

6 结束语

鸭病毒性肝炎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雏鸭孵化季节,若控制不好,雏鸭群发病率可达100%。近年,该病在我国发病率与致死率均有所上升,给鸭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应加大对该病的重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发现病鸭后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有效降低此病发生。

参考文献

[1]魏玉维.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J].农村百事通,2018(24):36-37.

[2]李继阳,袁陆,田春雨,等.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8,39(10):33.

[3]梁耀珍.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J].畜禽业,2018,29(6):143.

作者简介:潘辉(1978-)男,广西钦州人,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工作。

猜你喜欢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防治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病毒性肝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