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圆环病毒病综合防控措施

2019-09-10郭玉水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综合防控诊断

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猪圆环病毒病虽然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是该种病毒会严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多种疫苗免疫效果低下,甚至出现免疫失败,给多种疫病传播流行提供条件。目前猪圆环病毒病已经成为威胁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主要病毒性疾病,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加强该种疫病防控。该文主要结合1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治过程。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病;诊断;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65

0 引言

目前在我国养殖领域危害较为严重的猪圆环病毒病是由2型圆环病毒感染引起,该种病毒可以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下降,身体逐渐消瘦腹泻,呼吸极度困难。猪圆环病毒病除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外,另外一个主要危害是会引起机体出现免疫抑制和免疫失败,导致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进而导致机体繁殖障碍,饲料利用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应充分掌握猪圆环病毒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发病经过,为养殖户制定针对性的防疫方案,强化猪群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提高防控效果。

1 发病经过

2018年7月13日,养殖场养殖的猪群中出现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7周龄左右的仔猪出现体质下降,呼吸困难。该养殖场于2016年建设养殖场,先后从外地引进了100多头后备母猪作为繁殖母猪使用,对猪群进行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传染性肠胃炎、乙型脑炎、水肿病、猪肺疫、猪副伤寒等疫苗免疫接种,猪群抗体水平达标。该养殖场共养殖猪213头,其中成年猪121头,仔猪92头。该养殖场先是从30~60日龄仔猪开始发病,起初发病率为8%,随后病情快速传播蔓延,发病初期应用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没有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该养殖场养殖密度较大,普遍存在不同年龄的猪群混群养殖分群不合理的现象,由于猪群间相互接种易加重致病原传播蔓延。

2 流行特点

猪圆环病毒病在世界各地的生猪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传播,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发。猪是圆环病毒的自然宿主,除感染猪外,其他动物不会受到感染,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具有易感性,但主要对哺乳仔猪、保育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发生于5f 8周龄的猪。仔猪断奶后,由于面临较大应激刺激,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圆环病毒的侵袭而引发患病,成年猪感染该种病毒后常呈现亚临床症状或者不会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该种疾病传播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早期感染的发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其他动物饲养用具、车辆、设备也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播感染。病毒主要经接触传播,同群发病猪和健康猪可以经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配种自然交配、胚胎、胎盘等生殖环节进行垂直传播。

3 临床症状

圆环病毒侵害猪机体后,会引发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临床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为40℃,最高高达41℃,呼吸极度困难,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被毛杂乱,生长发育不良,机体严重消瘦,体表皮肤苍白,并伴随贫血、黄疸、腹泻、咳嗽等症状,少数患病猪还会出现皮炎和肾病综合症。在患病猪的耳部、腹部等毛少区域还会出现出血性的紫红色斑块。部分患病猪还会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症状,全身肌肉震颤不能正常行走,关节肿大,站立不稳,随后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滑动,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眼圈发紫,耳朵发青,体表皮肤出现明显发绀现象,最终衰竭而死。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突然流产产下死胎弱胎,分娩后不能持续发情或者发情不规律,隐性发情母猪的利用率显著下降,给养殖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发现全身体表淋巴结普遍充血肿大,肿大为原来的3~4倍,最高为4~5倍,胃、肠系膜、气管等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外观呈白色、红色和紫色,切面呈苍白色,并存在明显坏死,淋巴结表现为出血现象。肝脏质地变脆,在表面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病灶。心包积液严重并存在纤维素性心包炎,肺脏肿大明显,外观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有的呈现纤维素性肺炎,胸腔存在淡黄色积液,脾脏肿大,出血明显,在脾脏边缘存在梗死性坏死病灶,坏死区域隆起,患病部位和健康部位界限明显呈现肉样病变[1]。肾脏肿大明显,将肾脏横切后,切面外翻并存在条纹状出血,肾脏表面颜色不一,变土黄色或紫红色并存在灰白色坏死病灶和出血点,肾被膜容易剥离[2]。个别病死猪的心叶、尖叶存在暗红色或棕红色的出血斑块。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没有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在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情况,由此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将采集的病料经过粉碎处理之后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电泳等操作,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2个对照组能正常作用的情况下能发现猪圆环病毒成阳性反应,猪瘟、猪伪狂犬病呈阴性反应,由此可以判定圆环病毒感染引发的猪圆环病毒病[3]。

6 防治

目前猪圆环病毒并没有特效药物,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将确诊为阳性的猪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做好受污染区域的卫生消毒工作和清理工作。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单独隔离养殖作为假定健康猪,采集猪群的新鲜血液,进行血清试验,检测出隐性带毒猪后立即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猪群。同时,在整个猪群的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类药物。选择使用猪圆环病毒弱毒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疫苗接种后做好抗体水平监测,对于多次抗体水平不达标的猪立即淘汰。此外,在整个猪群的饲料中添加黄连解毒散或者扶正解毒散,每吨饲料添加量控制为4kg,在饮用水中添加信得维纳,连续使用1周,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在日常养殖中,还需要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生猪养殖的科学化,注重加强环境卫生控制,构建完善的综合性防控计划,强化猪舍消毒,控制合理养殖密度,科学投喂饲料,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应该构建完善的疫苗免疫程序,仔猪在3~4周龄首次免疫接种,间隔3周后强化免疫接种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接种,间隔3周,产前1月强化免疫接种1次,这样能提高身体抵抗能力,仔猪出生后能通过乳汁获得免疫球蛋白。

7 结束语

猪圆环病毒在猪群中传播流行,不仅会降低猪群的身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进而使多种致病原在猪群中传播流行,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而且该种病毒性疾病极易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导致发病猪症状更加复杂,给养殖场疫病诊断带来极大难度,增大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再加上目前猪圆环病毒病,還没有特效的药物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养殖户充分重视该种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提升对该种疾病的防疫警觉度,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疫制度,减少对猪群的应激刺激,并结合疫病流行特点,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手段进行针对性防控,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流行,提高身体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祥乐,房兴堂,张春梅,等.猪圆环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及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2008(8):117-119.

[2]苗凤英.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山西农业(农业科技版),2006(9):39-40.

[3]张建桃.猪圆环病毒病诊幽了及防制[J].畜禽业,2004(8):48-49.

作者简介:郭玉水(1980-),男,河北宽城人,本科,畜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综合防控诊断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犬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家禽疫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性问题探讨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