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
2019-09-10李雪霞
摘要:猪肺疫是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致病原为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种疾病是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又被称为猪巴氏杆菌病。近年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擴大,各种新老疫病频繁发生,猪肺疫等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经常与多种致病原混合感染,诊断难度较大,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该文主要结合1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经过,分析猪肺疫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猪肺疫;发病原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83
0 引言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种致病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其中猪对该种致病菌的易感性最强,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以感染。在生猪养殖中,猪群处于不良的养殖环境中,如饥寒交迫、气温发生突变、营养不良、应激刺激等,导致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会诱发或促使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猪养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需要充分认识传染性疫苗所带来的威胁,在重点做好每年春秋2季集中免疫接种工作外,还应结合养殖场的疫病流行特点,重点做好常见疫病的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此外,还需认真观察猪群采食、饮水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发病情况,应将患病猪立即单独隔离,并将病情上报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明确具体致病原后选择对症措施治疗,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1 发病经过
2019年2月13日,某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的生猪群中陆续出现发病情况,发病初期养殖户并没有将病情上报,而是自行将患病猪隔离,选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患病猪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但停药后病情又会加重,病情反复发生。发病1周后,养殖场发病猪的数量逐步增多,并出现死亡现象。该养殖户将养殖场建在河道岸边,地势低洼,周围人口聚集,并存在很多养殖场,养殖场的整体养殖条件不良,养殖卫生欠佳。养殖场周围的其他养殖场曾经流行发生过猪肺疫。近年该养殖场主要对猪群进行强制性的疫苗免疫接种,很少接种其他疫苗。由于养殖场养殖密度较大,猪群间相互接触,有利于加速致病原的传播流行。
2 流行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猪的上呼吸道系统中广泛存在。猪肺疫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特点,但在自然条件下多杀性巴氏杆菌抵抗能力较差,在干燥环境下,2~3d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其快速杀死。多杀性巴氏杆菌除危害猪外,还可以危害多种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对该种疾病的易感性最强。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疾病发病,中小猪感染该种致病原后临床症状最为严重。患病猪和带菌猪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携带大量致病菌,可以污染饲料、饮用水、饲养用具及外界环境,致病原会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给健康猪。此外,患病猪的咳嗽,也会排出大量致病原,通过飞沫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给健康猪。吸血昆虫叮咬也是该种致病原传播的1个主要途径。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圈舍通风不良,气候突变,营养不良,疾病刺激,导致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为该种致病原繁殖生长提供条件。猪肺疫传播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阴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近年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肺疫呈现新的流行特点,经常和多种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造成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诊断难度较大,在诊断中需做好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3 临床表现
发病后患病猪体温迅速升高为40℃,最高什高为42℃,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咽喉肿胀,肿胀部位逐渐蔓延到耳根和颈部,用手触摸有热感,患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呈现犬坐姿势呼吸,从呼吸道中呼出喘鸣声,口腔和鼻腔中流出白色脓性或淡红色的泡沫状内容物,粘膜发绀,采食停止。在患病猪的胸部、颈部、下腹部等处会出现红色斑块,急性期的患病猪在短期内窒息死亡,发病过程为1~3d。此外,患病猪还会出现胸膜肺炎症状,采食欲望下降,出现痉挛性咳嗽,呼吸极度困难,从口腔鼻腔中流出大量粘液,粘液中混杂少量血丝。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呼吸难度进一步增大,呈现犬坐姿势,叩诊胸部有疼痛感。部分患病猪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皮肤表面出现红色和紫红色的斑块[1],卧地不起,全身肌肉震颤,最终衰竭而死,发病过程为3~8d。
4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发现急性死亡的猪咽喉部位肿胀明显,周围组织普遍存在血液性浆液浸润,周围组织普遍存在血液性浆液浸润,下颌咽喉颈部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出血水肿,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心内膜存在广泛性出血。患病过程较长的病死猪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变,病死猪的肺脏组织存在广泛性的坏死病灶,将病变的肺脏组织横切后,发现大理石纹路病变,胸膜表面附着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经常与肺脏组织粘连,胸腔和心包当中聚集大量的黄色液体[2]。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充血严重,支气管、气管中有大量泡沫状粘液,肝脏、脾脏出血严重。
5 实验室诊断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先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小杆菌,将病料粉碎后接种到鲜血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h,温度控制为37℃,在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细小、湿润光滑、灰白色的露珠状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环[3]。结合细菌分离培养,能确定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敏实验,可以发现该种致病菌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高敏。
6 防治
临床上多杀性巴氏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药敏实验,选择2种以上抗生素对症治疗。上午选择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5mg/kg体重,每天2次,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并在猪群的饮用水中添加98%环丙沙星可溶性粉剂,添加量为50mg/L饮用水,连续使用4d。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d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纯化增值后,向其中添加3%。甲醛溶液灭活处理,然后在其中添加天然免疫增强剂,制作成养殖场特定血清型的灭活菌苗,对整个养殖场的猪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日常养殖中,应注重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保暖干燥、卫生消毒等工作。在疾病流行高发期,可以在饮用水和饲料中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发病率。
7 结束语
猪肺疫是一种传播速度快、危害大、易引发混合感染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当猪身体抵抗能力较强时,猪上呼吸道系统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不会表现出致命能力,当出现临床症状后,预示着整个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做好猪肺疫的防治工作,对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日常养殖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消灭养殖场的多种致命因素,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杜绝猪肺疫病在养殖场内传播流行。
参考文献
[1]陆谢平,李代红.养殖场发生猪肺疫的防治要点[J].云南畜牧兽医,2019(2):10.
[2]唐德忠.猪肺疫与猪其他主要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与诊断[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218.
[3]庄金诚.浅谈猪肺疫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9):123-124.
作者简介:李雪霞(1976-),女,山东莱州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疾病预防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