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哺乳仔猪饲养技术要点

2019-09-10王刚周彤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王刚 周彤

摘要: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前的养殖阶段,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对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增加养殖场经济效益有很大帮助。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哺乳阶段仔猪的生理特点,然后论述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828.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58

0 引言

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中,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生猪养殖产业能否顺利开展,哺乳仔猪生长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同时对饲养环境和饲料营养价值要求最高,科学饲养管理有利于培养优质品种。

1 生理特点

1.1 代谢旺盛,生长速度较快

新生仔猪体重较小,相对于成年猪体重只是其中的1%,但仔猪出生后会快速进人生长发育阶段,出生1月后的体重是刚出生的6倍以上,出生2月的体重是新生仔猪的13倍以上。哺乳阶段的仔猪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生长代谢十分旺盛。出生20d内的仔猪每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沉积量可以高达9~14g,而成年猪的蛋白质沉积量不到0.5g。由此可以看出哺乳阶段的仔猪对营养物质需求很高,如果缺乏营养投入,会严重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发育。

1.2 抵抗能力差,发病率高

1头母猪每次会生下十几头仔猪,但由于母猪的胎盘结构十分复杂,并不能通过自身的血液系统将母猪的抗体更好地转移给仔猪,导致很多仔猪出生后没有携带天生的母源抗体。而母源抗体主要来自仔猪出生后的初乳。母猪分娩的前3d产生的乳汁中携带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是提高仔猪身体抵抗能力的关键。母猪分娩10d后母乳中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直到分娩15d左右,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会全部消失。而仔猪在出生28d后才能产生抗体,如果没有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引发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降低成活率。

2 技术要点

2.1 3日齡内

首先,安全助产减少死亡率。母猪进入分娩阶段后,应配置专人看管母猪生产情况,仔猪出生后立即擦干净仔猪身上粘液,清理口腔内鼻腔,断脐,断面使用5%碘酊消毒。仔猪出生后,分别选择使用消毒过的打耳号钳子、剪牙钳子、尖尾钳子进行打耳标,从牙根处上下剪除2颗大的犬齿。在猪尾5cm处剪断,并进行伤口消毒;其次,防寒保暖。仔猪出生在冬春季节,这个时期外界温度较低,存在多种应激刺激,做好保温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1~7日龄哺乳仔猪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4~28℃,8~30日龄最适宜温度为28~25℃,31~60日龄最适宜温度为25~23℃[1]。因此仔猪出生后,产房内的温度应控制为20℃以上,并应该设置保温箱。新生仔猪由于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机能还处于未成熟发育状态,仔猪体毛稀少,皮肤较薄,油脂较少,身体素质较差,缺乏仔猪调温能力,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导致仔猪冻僵冻死。寒冷季节除在猪舍中添加保温箱外,还应安装红外线保温灯或者加热板,确保猪舍内温度恒定,同时设置好护仔栏,让仔猪和母猪分开睡觉,避免母猪压死仔猪;最后,固定乳头,尽早吃乳。新生哺乳仔猪有固定奶头的习惯,如果不尽早固定奶头,仔猪很容易争夺乳汁,打架咬伤,造成个体较小的仔猪不能及时吃足初乳,导致个头不均匀,因此应该及时固定奶头。对于个体较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部,个体较大的固定在后部。母猪产后1h后,可以使用0.1%高锰酸钾清洗乳头,保证仔猪及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2.2 3日龄到3周龄

首先,补充矿物质,增强体质。哺乳阶段的仔猪生长发育较快,除常量元素投入外,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也十分旺盛。当仔猪能够采食哺乳阶段的饲料后,可以在哺乳阶段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矿物质,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对各种矿物质的需求。哺乳仔猪出生后,如果机体内铁元素供给不足,很容易造成全身缺血造成贫血症。在仔猪出生5d后可以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钻合剂,每头仔猪肌肉注射2mL。对于硒元素缺乏的地区,在仔猪出生3d后,肌肉注射0.1%亚细酸钠维生素E2mL,断奶时再肌肉注射1次;其次,做好腹泻预防工作。圈舍潮湿不堪,湿度过大,圈舍消毒不严格,很容易造成某些致病原如大肠杆菌腹泻病毒传播感染,进而引发一系列腹泻症状。因此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制定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每个批次的哺乳仔猪转入保育社后,均需要对原有圈舍进行严格的清理和卫生消毒。特别是对于污染的产房和圈舍进行更为严格仔细的卫生消毒。母猪在产前21~30d注射大肠杆菌、病毒性腹泻疫苗,保障母乳抗体水平达标[2]。已经发生腹泻的哺乳仔猪应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疾病,选择高敏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采用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的原则进行治疗;最后,保障饮用水清洁,及早补充饲料。仔猪出生后,饮用水清洁卫生有利于仔猪构建良好的消化系统。哺乳阶段的仔猪由于生长发育较快,营养需求较为旺盛,乳汁相对浓稠,需水量相对较多,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因为接触污染水源而引发腹泻。因此,养殖中应定期更换饮用水,定期清理消毒,保证仔猪能随时饮用清洁的饮用水。此外,还应注重增强仔猪的胃肠道技能。仔猪7~10日龄后,逐步锻炼其采食哺乳阶段的饲料,加速消化器官生产发育,构建完善的消化系统。

2.3 3周龄到断奶

首先,免疫、驱虫和去势。仔猪断奶进入保密阶段前需要结合养殖场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做好驱虫工作。常见的体内驱虫药物主要包括左旋咪唑、克虫星、伊维菌素等。此外还应结合养殖场的疫苗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定期免疫接种,20~30日龄免疫接种猪瘟灭活疫苗,30~40日龄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60日龄免疫接种猪瘟猪肺疫苗,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必要疫苗的免疫接种,重点做好支原体疫苗的免疫接种。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还需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清理猪舍粪便。非种用的公猪在断奶前及时去势,通常在20~25日龄去势,这样能减少应激刺激,加速伤口愈合;其次,提供优质饲料,促进仔猪生长。21日龄到断奶前的仔猪应投喂全价哺乳阶段的配合饲料,保障营养价值充足,具有很好的消化性和适口性。通常,赖氨酸含量控制为1.1%~1.25%,蛋白质含量控制为18%~20%[3]。仔猪断奶后,如果饲料投喂量过多,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泻等传染性疾病,如果投喂量不足,又会引发饥饿应激反应,影响仔猪生长。因此断奶4~5d应限制饲料投喂量,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供给,以后逐步减少饲喂次数,增加饲料投喂量。仔猪阶段对应激刺激十分敏感,如果遇到应激刺激,很容易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导致饲料消耗量增加。因此需要做好养殖场防疫管理,定期卫生消毒,保证养殖场周围安静,各个养殖圈舍应固定饲养人员,闲杂人等不得进入养殖场。

3 结束语

在对仔猪管理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生长情况和身体情况,强化保温,避免挤压和踩踏,做好疫苗免疫接种,保障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满足仔猪生长发育所需。

参考文献

[1]梁昌顺.浅析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要点[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3):64.

[2]童仁波.饲养管理中哺乳仔猪的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2):78.

[3]程艳华.哺乳仔猪饲养技术要点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3):80-81.

作者简介:王刚(1975-),男,吉林白城人,本科,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妊娠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果树嫁接改良技术要点
浅谈肉牛养殖技术
奶牛泌乳期饲养管理对策
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要点
推行菇稻轮作 实现经粮双丰
浅谈提高城市电网运行安全管理技术要点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
薄缝免抹灰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应用
浅谈奶牛高产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