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治
2019-09-10沈宏鹏
摘要: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坏死性鼻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和气管黏膜发炎、呼吸极度困难、从鼻腔中流出大量鼻液等症状。此外该种疾病还会引发牦牛脓疱性外阴阴道炎、龟头炎、结膜炎、脑膜炎、乳房炎,妊娠母牛出现流产等。自从20世纪50年代该种病毒性疾病在美国首次发病后,病毒在世界各地快速传播蔓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发病,并在牛群中分离出该种病毒。通过大量血清学调查可以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青海地区广泛存在,给牦牛养殖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发病经过,分析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更好地防控该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71
0 引言
青海省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在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该种病毒会快速传播蔓延,给当地牦牛养殖产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牦牛感染该种病毒后,很快会呈现潜伏性或持续性感染症状,进而导致整个牛群长时间携带该种病毒,牛群反复感染反复发生,大量牦牛死亡。近年随着青海省乐都区碾伯镇牦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造成危害日趋严重,因此需要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发病率。
1 发病经过
2018年10月13日,某养殖户养殖的44头牦牛群中突然出现发病情况,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眼角和鼻腔中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鼻粘膜高度充血并伴随结膜炎,妊娠母牛突然流产等。该养殖场共养殖成年牦牛26头、犊牛18头。病情先是从泌乳期和妊娠母牛开始发病,病情快速传播蔓延。病情发生较突然,选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没有取得很好治疗效果,感染牛数量进一步增加,并陆续出现死亡现象。该养殖场整体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粪便堆积严重,进入牛舍中能闻到浓郁刺鼻的气味,有毒有害气体很容易刺激牛的呼吸道黏膜,引发一系列传染性疾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牛体温突然升高为39℃,最高升高为42℃,并伴随气喘,呈现复式呼吸,精神逐渐变差。发病1~2d后患病牛的鼻镜、鼻腔黏膜高度充血发炎,鼻腔黏膜呈现火红色,鼻腔内蓄积有大量粘液。夜间能听到患病者从鼻腔中呼出带有摩擦的鼻音,濒临死亡的患病牛鼻部出现坏死病斑。大多数患病牛在发病2~3d后出现腹泻症状,排出黄色粥样稀便,并伴随明显脱水现象,眼窝向内凹陷,采食欲望下降。部分妊娠母牛出现流产,同时还会表现外阴部轻度肿胀充血、在阴道黏膜上附着大量淡黄色渗出物、阴道黏膜充血出血、流产的胎儿死亡不能正常成活等。
3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牛解剖后,可以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尤其是将病死牛的鼻腔打开后,可以发现鼻黏膜发红[1],鼻甲骨上存在大量坏死病灶,口腔黏膜潮红出血,将气管切开后可以发现气管壁上存在大量出血点,气管内蓄积大量粘液,粘液中夹杂少量血丝,在鼻腔和气管中均会夹杂大量纤维素性蛋白物渗出。病死牛存在明显的肺脏气肿出血,将病变的肺脏组织横切后,切面流出大量气泡的内容物,伴随化脓性肺炎小叶坏死[2]。肝脏肿大明显并存在粟粒大小灰白色到灰黄色不等的散在坏死病灶。肾脏乳头充血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存在广泛性的出血现象,流产胎儿会伴随坏死性肝炎和脾脏局部坏死。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条件下采集上述病死牛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将病料粉碎后接种到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营养培养基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37℃培养48h,在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细菌生长情况。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牛的身部鼻腔分泌物,带回实验室后加入10倍生理盐水,充分稀释,经过双抗处理后,放置在4℃的冰箱过夜,样品在离心机的离心处理10min,取上层清液接种到已经长成的单层MDBK细胞中,将其放置在37℃、含有5%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吸附2h,将孔中的多余液体去除,向其中加入含有2%新生牛血清的MEM维持液,持续培养7d,观察细胞CPE的变化情况。将分类得到的毒株选择使用标准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培养孔中没有出现CPE,对照组的培养孔中出现CPE[3]。采集康复期患病牛和发病初期患病,由新鲜血液分离得到血清,选择使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检测试剂盒隐形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且康复期抗体水平要高于发病初期。
5 治疗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属于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后应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将临床症状较重没有治疗价值的牦牛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牛选择使用中西药联合治疗,西药以广普抗菌消炎为主,可以选择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密定钠,使用剂量为0.1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在另一侧肌肉注射解热镇痛的药物,如复方柴胡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患病牛还可以选择使用维生素C、肌苷、ATP、20%葡萄糖注射液补充能量。中药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选择使用犀角、生地、芍药、丹皮、金银花、连翘、黄连,试用剂量分别为50、50、35、35、30、30、30g,共研为末,开水冲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采用上述手段治疗7d后,剩余的患病牛全部恢复健康,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养殖场病情控制后,立即采集整个养殖场牛群的新鲜血液,分离得到血清,按照上述实验室方法进行抗体检测,检测出阳性带毒牛后,立即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牛群。
6 预防
为更好地防控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日常应该重点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达到提高抗体水平,降低发病率的目的。有条件的养殖场还需要采取一切有力手段,重点做好牛群抗体水平监测,保证抗体水平达标。在日常养殖中应重点做好牛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注重做好环境卫生控制,保证牛舍养殖密度适宜,环境良好,不存在粪便堆积现象,及时清理牛舍中的各种粪便、更换垫草。此外,还应该重点做好冬春季节的防寒保暖工作,调节好圈舍中的温度湿度,防止牛感染各种病毒性疾病。一旦出现发病情况,应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封锁隔离、扑杀,减少病毒传播蔓延的几率,提高防控效果。
7 结束语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除引发牦牛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外,还会感染其他脏器组织,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为确保牦牛养殖产业安全,需要做好该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工作,通过进行广泛的血清调查、防疫、定期检疫等措施,有效控制该种疾病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病的牛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封锁隔离,严格卫生消毒,控制致病原传播蔓延。针对某些有治疗价值的患病牛,应该采用中药联合治疗的手段,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率。只有构建完善的防控方案,才能将该种疾病防控到位,降低经济损失,保障牦牛养殖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郑兴福,申春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案[J].现代畜牧科技,2017(8):84.
[2]扎西才让.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的科学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9):130-131.
[3]霍蕾,霍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疫及防控[J].內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0-124.
作者简介:沈宏鹏(1971-),男,青海海东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和兽医门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