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
2019-09-10罗连俊
罗连俊
摘 要:一个伟人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受制于人的,而是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进行充分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追求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积极把小学生求取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小学生培养成追求知识的人才,积极深化语文学习的内容,使小学生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角,并且小学生尚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黄金阶段,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第一次迈进学校的殿堂,一切都是好奇的充满未知的世间,不仅是对校园环境还是校园生活,都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在一切不良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前提下,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
一、互动课堂,走心教学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教学,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语文知识,让知识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降低老师的教学难度。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爬山虎的脚》中,老师可以拿实物来为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际触摸爬山虎的脚并观察它的体貌特征,接着老师便可以逐渐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并争先恐后地回答这脚怎么这样,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应适当予以鼓励,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也不能责怪,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们对爬山虎有了大致了解后,老师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老师可以奖励他们小红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很好地诠释语文的知识内容,让语文的知识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二、拓展口语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其实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口语交际行为是双方互补互利的结果,是对自己语言的把控及对别人语言的判断的过程,古今往来,在文化教育中都以文字为基础,口语表达能力为根本,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基础加以培养,引导学生锤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滑稽幽默的语言与学生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四年级古诗时,可以与学生互相探讨古诗的知识,利用古人的说话口吻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即锤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给学生加深课文内容印象何乐而不为呢?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前,让班长组织课前活动,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古诗课文,日积月累,并点名背,在学生熟知了古诗后,可与老师进行语言能力的挑战,看看是老师口语表达好还是学生表达的好,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课堂上老师要做到与学生进行口语的互动交流,让每一位学生有话就说,知无不言。
三、游戏教法,开启情感共鸣
著名的文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首先第一步应是改善老师的教学理念,确保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可靠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孩子们特别爱玩的时期,所以在学生园的游戏活动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式,即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学习其中知识的兴趣。实践证明,让学生们在游戏的活动环境中无忧无虑的学习,能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知识的魅力,能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两篇古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竞技比赛的形式,让班里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这两个小组分别学着古文中的人学习射箭和治病(事先我会准备好器材的),让这两组人进行竞赛,看看那组对古文了解的透彻,那组就学的有模有样的,表现的好的一组就是今天这一堂课的最终赢家,最后获胜的还有额外的奖励。这种紧张刺激的游戏形式,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又产生激情,又能使學生学习古文知识,简直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冲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的期间,我们教师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为目标展开,积极利用一切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小学语文学习的历程,养成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好学生,让小学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既能培养学生综合文化能力,又能让学生的好奇心、认知力得到满足。所以,小学语文高效的教学效率与教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68-169.
[2]纪国祥.读出新意,写出乐趣——谈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