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增效 建平西校里的“小先生”有高招
2019-09-10
这学期,上海出台施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作业管理等新措施,通过增强教育教学效益,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负增效”从哪些方面着手?建平西校里的“小先生”亮出了高招。
“解得出”到“讲得出”
一堂数学复习课,建平中学西校预备(14)班学生谢静嘉站在讲台上,稚气未脱地“授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分数运算。大家请看这道题,如果直接通分计算,是最好的方法吗?”
小谢同学俨然成了一位“小先生”。
但是在这所校园里,这样的“小先生”已经上了12年的课,涉及语数外物理化学多门学科,每年还会进行全校的“小先生”比赛——老师们惊喜地发现,把讲台留给学生,自己讲得越来越少,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却越来越高,学习质量也稳步攀升。
40分钟的一堂课,谢静嘉和其他5位“小先生”轮番上场,讲解了从易到难多道分数运算习题。如何运用巧算减少计算量,怎样使用分配率化繁为简,同样的题目,“小先生”们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老师孙永香站在一旁,微笑着和其他同学听完了这堂课。“小先生”们思路清晰,语言通顺流利,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孙老师忍不住为“小先生”们鼓掌。
建平西校的“小先生制”,源于最初的微型课堂。课堂被安排在中午,每周两次,每次20分钟,用于拓展课外的知识。组员先进行小组探究,然后再推选出“小先生”上台教授。没想到,“小先生”讲得生动,学生们听得认真,效果非常好。于是,微型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内,开始涉及语数外等各个学科。
刚领到“小先生”的任务时,预备(12)班的段妍是有点胆怯的,因为这样的尝试在小学时从没有过。后来她发现做“小先生”很考验人,要会做,还要会讲,“等我会讲了,理解里面的内涵了,发现好多类似的题都会做了。”
从“一些人讲”到“人人讲”
在数学老师孙永香的课堂上,几乎每堂课都有“小先生”上讲台讲课。不过入学40多天,很多学生早已落落大方,请同学回答,答疑、解释、总结,条理清楚。全班四十多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周都要当上一次数学“小先生”。
这已是第四届孙永香使用“小先生”教数学课了,从最初的“我讲你听”到请“学生讲我来听”,从“好学生讲”到如今“人人講”,孙永香说,“‘小先生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到现在,我每节课用一半的时间,请每个孩子上台讲,效果是最好的。”
“为了讲好课,学生会学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建平西校副校长毛移民说,这大大提升了40分钟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老师的付出是成倍的,看起来老师讲得少了,但是老师布置任务,给他们‘磨课’,点评总结,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
“题海战”输给了“小先生”
“到了初三的时候,我愿意整节课都给他们,孩子们讲得太精彩了,有些思路是连我都没想到的。”孙永香老师说。学生王梓宁说:“和老师讲课相比,我更期待同学们来讲课,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想法,我们充满了期待,气氛也特别好。”
在这个过程中,孙老师也确实遇到过压力:在预备班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小先生制”也遭到了质疑。但她坚信这样的课堂会给孩子带来质的变化。在她的坚持下,“小先生”从预备班开始一直上课到初三毕业,她带教的2个班的数学学科平均成绩高于其他班级近15分。“‘小先生制’带来了新的学习方法,带给了孩子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孩子们敢开口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他们理解透彻了。”孙老师说,台上的“小先生”和学生,也都是在角色互换中不断成长,“这样的实践远比单单刷题有效得多。”
如今在建平西校,“小先生”会出现在各科课堂中:英语报章选读,语文文学常识介绍,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反应原理……在建平西校,各个科目都有“小先生”的身影存在。老师们给“小先生”的时间,也从原来每节课10分钟,到15分钟,越来越长。
(素材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