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做个智慧的“懒老师”
2019-09-10胡杰
胡杰
摘 要:从听教育家魏书生的报告中悟出:魏书生老师的“懒”是一种思想,科学、民主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讲,魏书生的这种“懒”正是这种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魏书生老师的“懒”是一种策略。我们何不学学魏书生偷偷懒?能说的让学生说,能辩的让学生辩,能想的让学生想,能动手让学生动手,教师画龙点睛,适当引导。学生学好了,教师轻松了。这样的“懒”可谓是一种高明的策略。所以,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的某些方面上“偷懒”。
关键词:懒;策略
今年9月我区教育办组织全区教师倾听了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的现场报告,魏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透射出的教育智慧震撼着我。魏老师语出惊众人,他说从教多年,一学期课程也就二三十堂课教完,且二十年没批改过一次作业……可以讲魏书生是典型的“懒”教师,他是凭什么获得众所共认的教学实绩的?这引发了我不断地思考:如何像魏书生一样用心做一个智慧型的“懒”教师?我们何不学学魏书生偷偷懒?能说的让学生说,能辩的让学生辩,能想的让学生想,能动手让学生动手,教师画龙点睛,适当引导。学生学好了,教师轻松了。这样的“懒”可谓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工作,是尽量由“台前”向“幕后”转变。而这个转变,教师表面上的工作量减轻了,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却得到了提升。所以,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的某些方面上“偷懒”。那么,哪些方面值得去“偷懒”呢?对此,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可以从讲、帮、问、评四方面着手:
一、懒得讲
所谓“懒得讲”,不是什么都不讲,而是要精讲。可多讲可少讲的地方尽量少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尽量不讲。精讲要求少讲,但并不意味着不讲,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的,关键是讲什么?
讲什么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少讲废话。书上有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掌握的知识技能操作,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教师开口就要讲到点子上,那么,具体是哪些点子呢?在我教学体会看来,就是三个点子:兴趣点,关联点,思考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课堂学习主题或者任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兴趣的联系,比如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竞争意识等。所谓关联点,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就是对知识技能的承接联系,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科的知识组织和迁移能力,做到承前启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谓思考点,也就是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之言,使得课堂的操作与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引发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层面的反思。
二、懒的帮
所谓“懒的帮”,不是无视学生的求助而袖手旁观不去帮忙,而是要帮的恰到好处。但如果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就举手求助,教师马上就去帮忙,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形中增长学生的依赖性,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这个帮助,绝不是有求必应,跑前跑后,忙个不亦乐乎。我们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那么具体要怎么帮呢?在我实践体会看来,教师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合适的帮助体系,让学生学会在这个体系中得到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求助于教师。这个体系包括了三个过程:自帮,互帮,师帮。
学生碰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自帮。自帮,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因素,包括了耐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
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进入帮助体系的第二部分——互帮。互帮,培养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调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这个阶段,每个小组根据每节课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长选一名组长,在这个阶段,小组成员问题可以组内相互探讨,相互帮助予以解决。到这个阶段,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得以解决了。至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协调收集。收集到的问题,报给教师,教师这个时候找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帮忙解决的问题,让小组长之间相互帮忙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则进入师帮阶段。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该“偷懒”了,对于各个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共同问题,由教师课堂上公开解惑。
所以综观整个体系,是一个金字塔体系,大量工作都在底部的“自帮”、“互帮”阶段解决了,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最后积累到塔尖的一小部分“师帮”阶段了。在这个体系中,教师所要做的是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素材和学习途径,协调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才是解决共性的问题。这样帮,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辅导,可谓一举两得。
三、懒的问
所谓“懒的问”,不是对学生的行为不闻不问,高高挂起。而是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总是越俎代庖,要让学生有适当的自由发挥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趋势和不良习惯,能够予以及时点醒。所以,懒的问,不是不问,而是要问的“一针见血”,所以,这个问,要在时机和方式上掌握得当。
四、懒的评
所谓“懒的评”,不是对学生的作品和行为想法不予评价,也不是事必躬亲,大包大揽。而是要权利下放,因势利导。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一方面既要合理运用“权威”效应对学生提出评价的要求与规范,引导评价的合理方向;另一方面,要避免学生的附和权威心理,以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此,我在教学中制定了这样一个评价的过程:先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才是教师的点评。在这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的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主持人的角色。
当然,教师真要“懒”出点水平,“懒”出一种境界,那是要花大力气的。教师的“懒” 绝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不是随意的“懒”,而是经过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老师要“懒”得有水平,“懒”得有艺术,“懒”得有目的,“懒”得有计划,只有這样的“懒”,才能“懒”出成绩,“懒”出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