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课程之源 至成长之乐
2019-09-10陈文娟
陈文娟
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至乐文化”为基础,提出“关注生命,立足生长,源于生活,富有生趣”的课程主张,坚持“为积极的人生奠基”的核心价值,既注重儿童的兴趣,又从儿童长远发展、社会未来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准确把握儿童自发成长的时机,做儿童喜欢且有意义的课程。
丰台二幼“至乐课程”的源起,要追溯到1987年建园。那时候二幼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服务一切家长”的办园宗旨,为“至乐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二幼着力园所文化的建设,研读中国传统经典,提出培养“健康、快乐、主动发展的幸福儿童”。2004年,随着园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丰台二幼逐步形成了“乐教育”文化体系。2010年,我们以市级示范园验收为契机,对“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完成了由“乐教育”向“至乐教育”的转变,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二幼人对“乐”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至乐”,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是我们对教育促进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成长与幸福更为深度的思考。
由此,我们形成了“浸润爱、延展趣、陶冶美”的园本特色活动课程,也形成了《生活劳动课程方案》《节日活动方案》《社团活动记录》等园本特色活动课程资源。
基于对园所自身条件的梳理,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了今天我园的“至乐课程”体系。
参赞化育,让课程活起来
我们“至乐课程”的动力机制是“参赞化育”。这四个字,并不是二幼独创的,而是来自《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对此,我们的解读是这样的:参——参与,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新世界的创生;赞——赞助,每一个成员都赞助了共同体的运行;化——转化,每一个成员的活动都在转化自己生存的环境;育——孕育,每一个成员都在共生的环境中孕育自己的新生。“参—赞—化—育”这一机制说明在教育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儿童、教师、家庭、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是充满个性的动力单元,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在进行新的创造。在“参—赞—化—育”动力机制的推动下,课程能量呈几何倍数增强。
多元整合,让幼儿动起来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园所“至乐文化”为基础,提出“关注生命,立足生长,源于生活,富有生趣”的课程主张,将课程定位为多元、整合、自主、开放。
多元:课程构成多元,游戏、生活、学习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多种活动都是课程。
整合:我们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协调整合各课程板块的内容、目标和安排;加强家庭、社区等人力、物质资源的整合;重视学习过程的整合,让幼儿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自主:课程建构来源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需要不断生成课程;同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参与方式。
开放:建立开放的教室,幼儿可以走班活动,博物馆、艺术馆、植物园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行走的课堂。
参与体验,成就自主发展
杜威认为:课程是儿童参与其中体验的过程,而参与和体验是儿童经验改组和生长的最佳途径。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因此,“至乐课程”的实施就是师生当下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活动及活动过程。“至乐课程”倡导:从生活出发,从游戏出发,从自主出发,从趣味出发。
“至乐课程”的实施,从幼儿来说,就是建构自我认知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幼儿学习五步骤:问题与需求—假设与计划—探索与表征—回顾与反思—提升与迁移。这五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形成自我独特的学习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对于幼儿的支持也体现在其中,可以概括为教师课程实施五步骤:捕捉幼儿兴趣,研读真实需求;确立有效价值,筛选有益内容;设计焦点活动,预设支持环境;强化情感体验,激励创新探索;灵活调节进程,成就自主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觉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依照幼儿成长的天性和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尽可能地转化为幼儿活动的环境资源,不断地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从而为幼儿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教师追随和支持幼儿一起共同经历学习,共同构建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过程。
课程创生,双向互助前行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课程创生应是教师追求生命价值的自觉行动。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坚持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的领导和管理。
我们建立了课程管理的组织机制。在园長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课程核心小组,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上位思考和架构,做好课程的总体构想和规划。
我们还成立了4个课程建设小组:课程发展小组、课程实施小组、课程资源小组、课程监测小组,明确了各小组的职责。课程建设各小组在共同的课程目标指引下,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双向互助关系。课程管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有序的嵌套式流程顺畅运行。
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自身的能量,相信教师、支持教师、依靠教师。
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我们建立了课程的日常管理制度和保障教师发挥自主性的“教师十一项自主权利公约”,对教师适当地放手与赋权,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实践研究,激发与支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大胆创造,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获得职业的成就感,成为推动课程完善和发展的共同建构者,实现调控和放权的有效平衡。
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独特作用。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的研究与特长,把教育研究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并落实在儿童的发展上。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幼儿社团活动、班级特色,由此我们有了“插片建构课程”“稚美童音”合唱团;我们建立骨干教师自主研究小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研究小组由此活跃在园所的各个班级……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思考自身发展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师由“让我成长”向“我要成长”的转变,有效地激励了教师主动研究。教师的潜能与智慧被激发出来,课程变得多姿多彩。
研究与互助,形成团队合力。课程的建构离不开团队的扶持。二幼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不同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我们全体教师参与,共同建构起我园五大领域课程活动方案。我们还建立了各年龄班的“集体备课小组”,每周进行课程的集体研究、调整、修改……
在“至乐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