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2019-09-10栾学红李渺龙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学会生活化

栾学红 李渺龙

一、研究的背景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德育赖以生长的根基,离开了生活,德育就会失去生命,德育从生活中来,也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努力建构一种新型的德育生活,把德育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皆把“德育生活化”这个概念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让德育回归到生活,是如今德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教育形势的背景

早在 1972 年,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教育的主题——学会生存。1989 年,又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个主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是对学会生活的不断倡导和深入。在我国,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4 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有一条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2010 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此基础上,我县逐步展开“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实践,面向所有适龄儿童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其具体包括: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优良性格、提高道德素养、增进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育纲要”的推进,开展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的摸索探寻中,我县(校)提出了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纲要指示:“在小学阶段,要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着重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启蒙教育,培養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习惯,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道德来自人的生活,生活就是德育的起点,德育必定要重视“生活”,融入“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健康成长是当下时代的重要命题。

(二)德育现状的背景

长期以来,德育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规范行为准则、养成良好品行等。德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学校德育目标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凝练为既定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成了“假、大、空”的口号和遥不可及的理想,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一定的道德,却忽视了应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来借物育人。

2.德育内容过于知识化、学科化

学校德育的传授大多是以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课堂讲授,将道德规范教授给学生,学生的认知停留在道德的概念上,获得的是“道德的观念”,致使儿童从进入小学开始,“几乎完全掉进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之中”,使得儿童“从这时开始就失去了与生活世界完整的、全面的联系”。“在这种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3.德育模式过于僵化

当下的德育大多被认为是一种纯学科式的说教,一种将道德概念灌输给学生的模式。德育把儿童视作是盛放各种美德的袋子,把社会公认的美德,通过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牢记。这样的德育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体验。学校德育应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不仅应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单纯的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孩子生活的各方面相联系的。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提高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教育发生片面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德育生活化”在国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对“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概念界定等有了较明确的定位,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新形势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在追溯历史、反思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年的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索,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一些理念,如以“好习惯、好生活”作为研究抓手,“德育生活化”要贯穿在各个学龄阶段,渗透于各学科、各活动中。对“德育生活化”的实施提出了三项主要原则:科学化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相信本论文将会丰富现有的小学德育生活化理论框架,并为之添砖加瓦。

(二)实践意义

本论文是学校多年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反思、提炼而成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好习惯、好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几方面对学生实施“德育生活化”,取得了良好教育收效。实践证明,“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了购买书籍、到图书馆借阅、向老师和专家求助、到网上搜索查阅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和筛选,整理出了有借鉴作用的文献资料,了解把握本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通过考察了解客观情况直接获取有关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本人依托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的职务优势,分别在课题研究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通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问卷、座谈、访谈凋查;利用家长学校活动时,分别对家长进行各类调查。

(三)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依据观察和行动的记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改变所需改变的行为,并根据观察记录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研究的推动力,修订研究计划,调整实施方案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栾学红(1983-),女,河北威县,本科,中小学二级。

李渺龙(1981-),河北威县,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

(作者单位:河北威县威仲夷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学会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五)(2)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道德
学会分享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