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2019-09-10李娟
李娟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的教育观正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广大小学教师也初步开展了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创新教育内涵,就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新教学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其核心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可归纳为精于引导、勇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创新。
(一)精于引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将知识灌输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在单一机械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但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甚至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如人意。而创新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内在的各种关系,善于找出“引导点”。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在范读前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对詹天佑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学生带着此问题听教师范读,既有一个思维的活动空间,又能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见,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为自身教学做了铺垫。
(二)勇于质疑
创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包含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勇于质疑就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勇于质疑这样两个要点。
1.教师质疑。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解基础的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下获得智、能的有效发展。对此,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质疑后,师生都知道该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这类问题的答案可能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公认答案。如:“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排球从一楼送到二楼的阳台上?”“除此方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类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来确定。这都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思维发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學生质疑。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简单地说,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知识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使自己的教学得到反馈。教师要留给学生主动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提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追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如,在上语文课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火车在上坡时,京张铁路要是不用‘人’字形铁路,还可以用什么铁路,使火车容易上坡?”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着回答,可以就这一问题让其他学生思考,然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探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注意交流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即某一个学生的一个创新观点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新观点。对此,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和单独学习模式的限制,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小组讨论、个别学生讨论等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两种交流方式比较行之有效: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各自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获得更好的答案。如广州新城小学六年级就尝试采用了分组上课法:把一个班的课桌分成若干组,学生上课不再是纵横而坐,而是有机、多形式地分组坐。教师提问时多采用讨论,追求更新、更好的答案。一年下来,这个班取得了优异成绩:语文平均分97分,数学平均分98分,英语平均分98分。由此说明,只有让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答案,产生争论甚至辩论,创新性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2.自主活动法。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将课堂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立足教学内容自主地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然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选择学生代表主持本次活动,之后,有序地安排开展交流思想活动。
3.善于创新。教师应乐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善于将自己的好设想巧妙地过渡给学生,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多方面创新教育因素。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等,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但也不赞成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任务,或让这些发展任务完全依附于认识任务。如,有的学者强调把文学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让学生体验并内化,把情感作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认识任务的工具,但还没有注意到课堂生活本身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还应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识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结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历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当前课改发展趋势,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在创新课堂的创设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完整的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