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通渭小曲的民俗文化

2019-09-10杨璞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摘 要: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地方性曲种。其民俗文化主要以它的写作特点和演唱形式来表现,它主要由曲牌、曲调、剧本构成,它演出灵活,场所不固定,变化多样,由于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版本,因此有“十唱九不同”之说,通渭小曲曲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现已融入通渭人民的生活当中。本文通过对通渭小曲的概述,探究通渭小曲民俗文化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通渭小曲;民俗;文化

一、通渭小曲的概述

在陇原大地上,有一株争奇斗艳的艺苑奇葩,它就是陇中民间艺术之宝——“通渭小曲”。通渭是地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东部,境内山梁起伏,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相当艰苦,困难的生活和条件磨砺了通渭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勤劳勇敢,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绚丽的艺术宝藏。通渭小曲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地方性曲种,也是常在劳动农作物时的娱乐戏曲。“明清之际通渭老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1]。在明代小曲可能比较盛行,因为当时陇(陕、甘、宁)为一省建制,明代陕西武功进士康海(1475—1540)擅长于词曲,其好友王久思(1468—1551)亦善歌谈,康王对陇东的戏曲音乐贡献巨大,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诗曰:“清众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龙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 [2]。说明陇地区小曲的盛行与影响。清嘉庆以后,由于秦腔唱腔及其伴奏的完善,两腔并用的唱法被遗弃,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形式——清唱。

二、通渭小曲民俗文化的风格

1.通渭小曲的写作特点

通渭小曲的写作特点一般有曲牌、曲调和剧本。其曲调朗朗上口,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剧本故事白话易懂。

“曲牌是戏曲中最基本组成单位,主要为主唱者营造气氛,掌握音的高低。剧中有念白,现已搜集、整理的曲牌音乐有20多个,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在清唱前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

曲调是在一定的调式调性以及节拍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音高、时值等构成的。曲调丰富多样,在一个完整的剧目中,根据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不同,曲调也不同。据民间艺人统计,通渭小曲的曲调大概有100多个,主要的有采花调、莲花调、五更调、岗调。

“一个完整的剧本常有单曲和套曲组成,通渭小曲形成了完整的套曲,现已整理成册的剧本有72本。主要代表作有《兄妹开荒》、《李彦贵卖水》、《刺目劝学》”[4]。比如《李彦贵卖水》讲的是“宋朝时,兵部尚书李绶遭奸臣陷害入狱,他的次子李彦贵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订婚,李彦贵到黄家见未婚妻,黄璋见李家遭难,意图退婚。李家败落,李彦贵卖水充饥,黄桂英见此状况不肯退婚。后的丫鬟相助,于黄家花园两人相见,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永结百年好合”。这些剧本,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活泼,表现了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2.通渭小曲的演出及演唱形式

首先是它的灵活性,演出场所不固定,演唱形式变化多样,在人数上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也不限,有时场面也比较大,但是出现的比较少,然而在舞台上表演的次数比较多,既可坐唱,也可化妆带“行头”,执“把仗”在台上演唱。

其次是它的差异性由于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形成了腔体和脚本的差异。比如剧本由他们当地所创造的,腔调是用通渭话来演唱的,这两种合一就形成了与其他小曲的差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演唱同样名称的曲调时,也会有差异,所以有“十唱九不同”之说。

通渭小曲的演出形式最初为“清唱”,由于这个比较简单,随之出现了舞台伴奏,主要活跃在庙会上。“随着秦腔的发展,小曲与秦腔交互进行演出,后来,由于秦腔的蓬勃发展,他逐渐代替了“庙会”上的小曲,成为一种专门的舞台演出,而“小曲”的演出形式又回到了清唱。

通渭小曲中的“帮腔”特色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形成了通渭小曲独有的特色,它有力的烘托了热闹和谐的表演氛围。

三、通渭小曲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

1.审美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例如“小姑贤”讲的是在农村,一個女儿回婆家,碰见嫂嫂跪在地上受母亲的责备,母亲说媳妇有多不好,要哥哥休了嫂嫂,小姑给母亲讲理,最终在她的劝说下婆媳和解,母亲说差点失去了一个贤良的儿媳,哥哥说烦劳妹妹说情,贤良抵不上妹妹……它的故事来自于生活,但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更能让我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它的美在于它的根就扎在农村,你往农村去就可以看到它的生命力,它在群众的生活当中是一种深厚的沉淀,和群众之间有一种文化上的感情,它群众基础好,群众喜闻可见。它是一个土生土长根生民间的一种艺术,是农民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

2.社会价值

通渭小曲具有教化的作用。“《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行于声,生成文,谓之音” [5]。通渭小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情趣,在促进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具有不可缺的价值。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小曲好唱难开口。”但有的通渭民间老一辈艺人,有的不识字,很困难,在空闲之余口传心授,他们反复学习,经常琢磨,已经是内行了。

在过去农村人受教育少,很多知识是从“小曲”学来的。然后给孩子讲这些故事,一些曲词是妇孺皆知的,比如“亚仙低头心自惭,收纳赏花针将眼穿,血流满面郑郎观,好惨呀!这才是刺目劝学万代流”,“韩琦来杀庙,下的秦香莲来盖庙” [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教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山 .通渭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30)

[2]张尚质.通渭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3]牧琴.定西民间音乐集粹[M].定西:定西职业印刷厂,1997

[4]张进宝.陇中民间音乐之“通渭小曲”初探[J].安康学院报,2008,(05)

[5]贾爱明.试论定西小曲的艺术价值[J].丝绸之路,2010,(16)

作者简介:

杨璞(1989-),女,汉族,陕西渭南市人,文学硕士,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