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2019-09-10苏梅
苏梅
摘 要 数学教学依然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性教学内容,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建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通过灵活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能够自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质疑 心理 综合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问题,指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课程标准、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新课程中教科书已从一纲一本过渡到一标多本。西师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教学情境创设兼顾城乡,但知识编排体系跳跃性大,练习题设计针对性不強。所以提出本文论点弥补教学实际。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萌生质疑心理
问题的创设方法,不胜枚举,其中最独特的则是悬念式的设置模式,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能促使学生内心的质疑心理,更为强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在导入环节,设计悬念式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内心就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想法尤为浓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增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
知识和内容,相对于问题而言,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无法赢得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在知识不断碰撞和增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地失去激情,感到课堂枯燥无味,不愿进行深入地探究。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把问题与知识串联起来有机地整合起来,赋予知识生命活力,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融为一体,促使学生深度地思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持续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出示一个放进红、白两种颜色球的盒子,让学生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先猜,再摸球展示,多次实验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摸球的情况吗?”从而引出“可能性”。再出示第二个盒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摸球,摸到红球的获胜。当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心摸球时,却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由此引发学生疑惑、猜想:盒子里可能没有红球。此时适时展示盒子,“一个红球都没有,能摸到红球吗?”由此引出“不可能”。紧接着提出设想:“如果任意摸,要摸到红球,盒子里应该怎样放球?”上例中教师借助游戏活动与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在“迫切想知道能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心理下积极猜想着、分析着、推理着。这样的教学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
三、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提高学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计与生活化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课堂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设计不同的问题,把握好问题与生活之间的切入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和分析,让课堂充满活力,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引领学生更加自主地研究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新课开始,教师运用CAI课件演播小明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小明同学在校园里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学生们非常惊讶:老师怎么在数学课上讲失物招领的事呢?在学生们惊讶之余,教师问:“这里的a元可以是1元吗?可以是5元、90元、0.85元、0元吗?”在此基础上,小结:“这里的字母a可以表示大于0的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如此的情境新颖有趣,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从课堂最基础的环节入手,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行为,巧妙地运用以上方式,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立足教学实际,探索新的问题情境,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究,通过问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与知识的共鸣,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需求何创新能力需要
创设问题情境离不开教师引导性的发挥。老师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将学生引入自己所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出答案。将数学知识、时空变化之间的对应性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观念上重新认识数学,挖掘自己最真实的心理需求。首先,在创设情境时要掌握尺度,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要在他们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来展开。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掌握科学的尺度。其次,优化主体创设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基础,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创设气氛。再次,强化学习主体的根基学生才是情境创设的直接作用对象,也是真正的发展主体。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户美婷.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11):45- 46.
[2]张焕娣.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月刊, 2018(23):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