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西延新首钢大桥贯通
2019-09-10
长安街西延新首钢大桥贯通
在北京,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来到石景山、门头沟交界处,有一座宏伟大桥横跨永定河上。2019年8月1日10时,随着最后一节梁段徐徐吊起,缓缓放入合龙口,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中国最宽、北京最大跨径橋梁”——北京长安街西延新首钢大桥顺利贯通。大桥全长1.35公里,主桥全长639米,主跨跨径280米,桥面最宽处54.9米,宽度为全国第一。该桥采用全焊接钢结构,钢结构总量达4.5万吨,一举超越国家体育场“鸟巢”4.2万吨的钢结构用量。
这个“大块头”还是一座兼具力与美的钢铁艺术品。它采用了世界首创的“五跨双塔双索面斜拉钢构组合桥”结构,两座钢塔分别高达124.93米和76.49米,为三维空间扭曲构造形态,而且倾斜角度并不一致,远看像两个面对面坐着的人,脚抵着脚,手拉着钢索,各自用力向后拉伸,因而得名“和力之门”,充分体现了城市建筑与自然和谐之美,象征着合力开创京西发展的蓬勃之力。
清华团队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
2019年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这种融合类脑计算芯片被命名为“天机芯”,有多个高度可重构的功能性核,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计算算法。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施路平说:“人工通用智能是一个非常难的研究课题,但我们相信它是一定会实现的。”
施路平还表示,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研究,但这项研究或许能为人工通用智能平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际上,人工通用智能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研究课题,有时也被称作“强人工智能”,它所描述的机器智能可以理解或学习人类所能完成的主要智力任务。人工通用智能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他和团队的研究愿景是——“发展类脑计算,支撑人工通用智能,赋能各行各业”。
干预生物钟基因有望治疗恶性肿瘤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明华教授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肿瘤细胞选择性自噬通路。这种自噬通路可促进生物钟核心蛋白ARNTL的自噬性降解,最终促使肿瘤细胞出现“铁死亡”。众所周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活动存在周期性节律,这类现象被称之为“生物钟”。决定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基因,包括正调控因子时钟基因、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样蛋白1等。
杨明华团队发现,“铁死亡”是因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而引起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机制。研究表明,“自噬”能参与铁死亡调控,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团队在人类肿瘤细胞系和小鼠模型中,通过研究证实了生物钟能参与“自噬调控肿瘤细胞铁死亡”的事实。他们发现,生物钟自噬通过选择性的降解生物钟核心蛋白ARNTL,是实现自噬对铁死亡的关键调控机制之一,从而能致肿瘤细胞死亡,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标。这一最新研究发现,有望为克服肿瘤耐药提供新思路。
仿变色龙软体机器人问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杜学敏团队研制出了能通过颜色变化进而实现与环境交互,同时还能运动的软体爬行机器人。杜学敏介绍,变色龙的皮肤中存在一个个规整排列的纳米颗粒,当皮肤舒张或收缩时,纳米颗粒的间距会发生改变,进而会改变光的反射效果,最终呈现出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这种由于微纳结构与光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就是所谓的结构色。
受此启发,杜学敏团队以周期性排布的纳米颗粒为模板,注入特殊材料并固化后,获得具有周期性纳米孔洞结构的变色薄膜。薄膜中填充溶剂蒸汽,能够使纳米孔洞迅速膨胀,从而改变间距。同时也能改变材料的折射率,实现颜色的快速改变。薄膜在溶剂氛围中的颜色变化速度可快至0.2秒,并且通过调控薄膜暴露在溶剂蒸气中的时间长短,实现不同的颜色变化。此外,该薄膜还能响应不同的溶剂,在乙醇、丙酮、氯仿等溶剂蒸汽中产生相应的颜色变化,这种通过特定化学或生物分子等刺激实现变色的技术,未来有望应用于身体健康检查及环境污染监测领域等。
我国球形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我国首座中等规模球形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新奥“玄龙—50”近日在河北廊坊建成,并实现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正式启动物理实验。该装置是托卡马克聚变和仿星器聚变装置之后的另一种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据介绍,该装置由新奥集团自主设计建造。新奥“玄龙—50”装置建设项目于2018年10月启动,通过系统组织、分工协同,用10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工作。装置的快速建成,为加速聚变研究提供了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实验平台。
新奥集团长期致力于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其所属的能源研究院于2017年开始对聚变技术进行探索,建有国内首个省级紧凑型聚变重点实验室。据悉,作为我国聚变研发的有生力量,新奥紧凑型聚变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联盟合作。新奥的国际化聚变团队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其目标是力争在30年内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
高精度“细胞繁衍家谱图”绘成
近日,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景乃禾以及多位科学家历时8年,成功绘制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高精度的细胞“繁衍”三维立体时空图。根据传统细胞“家谱”,内胚层细胞全部由上胚层发育而来,一些特定的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沿不同分化路径而来。然而,景乃禾团队经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内胚层细胞极有可能“越过”上胚层直接来自原始内胚层,原本被认为沿不同分化路径而来的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则可能有着共同的“前身”。
基于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景乃禾研究团队通过一种全新技术方法——分别选取小鼠早期胚胎中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发育时间的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经数千次尝试,最终成功绘制了同时包含时间、空间信息的高精度细胞“成长轨迹”三维立体图,新的“成长轨迹”图有助于人们完善肝脏、胰腺、脊髓等器官中细胞的分化体系,或将改写传统细胞“家谱”,為未来分化得到人类器官中的干细胞提供新的可能途径。
印度熊头骨化石研究刷新传统认知
近日,中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采自西瓦里克的印度熊及其他食肉类动物化石,有了新发现。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余琮煜以及约翰·弗莱恩合作报道了来自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馆藏的南亚印度熊头骨及其他犬形亚目的化石。
江左其杲介绍,印度熊是熊科大熊猫亚科成员,与现代棕熊一样属杂食动物,并且有捕食大型猎物的能力。通过对新的头骨材料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盐岭印度熊和欧洲阿提卡印度熊差别非常小,只是体型稍大,更可能代表同一个物种的地理变异,因此学者将盐岭印度熊归入阿提卡印度熊。南亚的另外一种印度熊——旁遮普印度熊则具有明显特殊性,其特征与任何印度熊都不同,反而接近郊熊。经综合对比,研究人员认为,旁遮普印度熊最接近北美舒氏“郊熊”,二者的特征都介于典型的印度熊和郊熊之间,可能属于一个新属;而印度熊的模式种应该修订为阿提卡印度熊,而旁遮普印度熊不能归入印度熊。
迄今最薄金箔仅两个原子厚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英国利兹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称,他们制造出了世界上最薄的黄金薄片,只有两个原子那么厚,仅0.47纳米。相关论文主要作者叶孙杰表示:“金纳米薄片的合成始于氯金酸,氯金酸是一种含金的无机物。利用一种‘约束剂’(促使黄金形成二维纳米薄片的化学物质),可以将它还原为金属形式。”诸如此类的超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不仅有助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更有效利用黄金,还为材料科学家开发其他二维金属提供了新途径,对医疗和电子行业尤其有利。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二维金箔的一个主要潜在应用是,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作为加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标准基准测试显示,亚纳米金箔的效率是传统工业所用金纳米粒子的10倍,因此,工业上可以使用更少的黄金获得同样的效果,这具有经济优势。这种二维黄金还可用于开发人造酶,在快速医学诊断测试中,这些酶可能成为净水技术的一部分。此外,由于这种材料具有柔性,还可用于可折叠电子产品。
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人类迷你肝脏
近日,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首次将人类细胞转化成能正常工作的三维迷你肝脏组织,可模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过程,并测试治疗方法。首先,研究人员对正常的人类皮肤细胞进行基因工程,使其表达一种化学激活开关,这种开关可以抑制SIRT1基因;然后将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回到干细胞状态,并将其转化为肝细胞;最后把这种肝细胞植入剥离了自身细胞的老鼠肝脏中,在那里这些细胞发育成具有正常功能的三维迷你肝脏。当迷你肝脏成熟后,研究人员翻转基因开关抑制SIRT1基因,这种迷你肝脏开始模仿脂肪肝患者组织中观察到的代谢功能障碍。
研究主要负责人说:“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疾病的病因和恶化情况非常重要,而且对测试疗法也非常重要。尽管很多药物在实验鼠身上疗效显著,但在临床试验中往往不起作用。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突变和多态性,这会使我们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在老鼠身上无法研究多态性,因此制造一个小型定制人类肝脏非常有用。”
国内首个物联网星座实现组网运行
8月17日12时11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启·沧州号卫星由首次发射的捷龙一号商业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该卫星是天启星座的第三颗业务星,它的成功入轨,标志着天启物联网星座实现初步组网运行。当日13时47分,卫星按预定轨道和时间过精河测控站,地面顺利收到卫星遥测信号,遥测显示卫星按程控正常运行,成功完成所有既定动作。后续,将继续展开卫星在轨任务计划。天启·沧州号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
据悉,作为我国第一个实现组网运行的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采用更高效的通信体制和频谱效率,力求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卫星物联网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重要成果。天启星座由38颗低轨道、低倾角小卫星组成,其中36颗采用轨道高度900km、轨道倾角45度,每一轨道面6颗卫星,共6个轨道面;另外还有2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天启星座初步组网运行后,时间分辨率将达到4小时,即能够支持全球任意地点一天6次信号传输。
我国“手撕钢”制造水平世界领先
“手撕钢”是一种宽幅软态不锈钢箔,徒手即可将钢箔撕碎,厚度只有A4纸的1/4,属于不锈钢板带领域中的高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医疗器械、石油化工、精密仪器等专业领域。因为其工艺控制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手撕钢”的核心制造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目前,市场上多为0.05毫米的软态不锈钢。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不仅自主攻克了不锈钢箔材精密制造技术,批量生产出宽度600毫米、厚度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还将不锈钢箔材的制造工艺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尝试,该团队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经历了700多次失败,现在终于实现了“手撕钢”量产。相比日本、德国等国家生产的窄幅“手撕钢”,我国研发的600毫米宽幅“手撕钢”是高于行业标准的前沿产品,受到市场热捧。如今,“手撕钢”已经应用到柔性显示屏、柔性太阳能组件、传感器、储能电池等高科技领域。
新型凝胶可减少术后组织粘连
据外媒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心脏手术后的动物内部组织上喷洒凝胶可减少粘连。粘连是在内脏器官和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带,可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95%的手术会形成粘连。研究人员配制了5种具有一系列特性的凝胶,在诱导大鼠心脏病发作后被随机分成8个治疗组。实验结果表明,PNP 1:10凝胶可完全防止粘连。
研究人员表示,PNP 1:10凝胶具有足够的黏性,但又不会太硬而从器官上脱落,这种属性允许其被喷洒到器官上后立即改变其原始强度。凝胶还具有黏性和光滑度之间的理想张力,可覆盖心脏的所有不规则表面。而且凝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只是提供组织间的物理屏障以防止相互粘连,不会妨碍心脏的正常跳动。PNP 1:10凝胶在施用后约两周可溶解并被身体吸收,给手术愈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PNP 1:10凝胶虽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成分组成,但目前尚未被批准用于人体。研究人员接下来计划在大鼠腹部手术中尝试使用PNP 1:10,并希望尽快进行人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