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课程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2019-09-10戴敏
戴敏
摘要: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提炼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五大领域(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中,探究多元化、生动有趣的形式,以让幼儿感受和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幼儿园课程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实验研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肩负着启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如今幼儿教师趋于年轻化,90后的青年教师思想更自由、独立、新潮,他们将成为新的幼教主力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这些青年教师应关注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中探究、开展独具特色的教育课程,让幼儿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园课程融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目前我们的幼儿园课程里虽有一些传统节日的教育,但呈零星式,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契合时代教育主题,应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幼儿园课程载体为3至6岁幼儿,课程实施以让幼儿认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目标,有效挖掘幼儿园、家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生动有趣的活动,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在幼儿园课程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基点,实践中国传统节日中应该传承的文化寓意和核心精神。形成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的涵盖幼儿园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园本课程,是对3至6岁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民族核心精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如端午节:传说屈原投汨罗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哀痛不已,不约而同地涌到汨罗江边去吊祭屈原。端午节习俗——包粽子是为了将粽子投入汨罗江让鱼虾等吃饱,让它们不要啃噬屈原的身体;賽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这些都是为了避免鱼虾啃噬屈原的身体,流露出百姓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的爱戴。包粽子、插艾蒿、赛龙舟、戴五色线等习俗凝聚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呢?我们可以利用手工课让幼儿学习包粽子、画粽子,在音乐活动中创编插艾蒿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里体验节日习俗。在健康课程中,进行赛龙舟竞技游戏,激发幼儿团结、竞争的品质;在语言课程里融入屈原的诗篇欣赏,让幼儿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在科学活动中教幼儿认识植物艾蒿;在亲子活动中邀请家长来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品粽子;在融入社会课程里,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借助于传统节日的机遇,深层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这些民族精髓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可以让教师、幼儿、家长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二、提炼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核心意蕴
洋节日的侵袭导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意蕴被淡化。相较于传统节日,孩子们更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一些洋节极大地冲击着中华传统节日的地位。我们应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提炼等洋节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最具代表性和富有趣味的文化核心意蕴,创新出具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传承的教育基地。
每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这一天是中华民族合家团聚的日子,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驱年兽、守岁,辞旧迎新,第二天即“新年”,人们着新装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据此,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核心意蕴有除旧迎新和祝福。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闹花灯、猜灯谜、舞龙灯、吃元宵。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可提炼的核心意蕴有:光明、红火、团聚。清明节正值万物生长,人们踏青、祭拜悼念先人,有提炼的核心意蕴有纪念、生命。端午节时人们的主要习俗活动是龙舟竞渡,而据考证,古代端午正值瘟疫滋生的季节,很多习俗的产生是为了驱除邪祟,因此,在端午节中可提炼的核心意蕴有竞争、端正等。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夕节”或“乞巧节”,也称“少女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又有让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的习俗,女孩们在穿针竞赛中先穿完者为巧,可提炼的意蕴为心灵手巧。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值月圆之时,意为团圆。自古沿袭着用月饼祭奉月神、合家欢聚赏月、品月饼的习俗,可提炼的意蕴有赏月思乡、亲人团圆。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人们会在这一天陪伴老人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食重阳糕。在幼儿园课程中可提炼的意蕴有尊老、敬老。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今天我们仍然沿袭着喝腊八粥的习俗,一些寺庙、商家还会布施腊八粥,可提炼的意蕴有布施(分享)、丰收。
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文化意蕴提炼出来,可以在幼儿园课程中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提供支点。
三、用多元化、趣味课程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来源于神话故事,大多表达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神灵和先祖的崇敬之情。如今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现代人多以“饮食”来象征传统节日活动,以旅游、度假、聚餐等休闲方式来庆祝节日。而传统节日活动所承载的美德、精神信仰、伦理、民族心理的内涵渐渐被人们遗忘。幼儿教师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中涵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五大领域课程(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的特色节日活动,创设家园共育形式的亲子活动课程,发挥幼儿教育中“小手拉大手”的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不被湮没和扭曲。通过辐射、带动、渗透、传承传统节日的核心精神,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家庭氛围,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在幼儿园通过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系列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以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提炼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意蕴,以主题活动、幼儿操作材料、亲子活动创设节日环境,营造节日氛围,形成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通过走入社区、深入家庭等活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教育互动,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的相关素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趣味盎然、博大精深,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可结合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典故、神话故事、古诗等创设教学活动,如关于春节可以年兽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教师讲述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让幼儿了解“年”的来历;端午节时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孩子们认识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通过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幼儿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地方登高习俗,感受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通过提炼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精髓,如重阳节的“敬老”、清明节的“纪念”等,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走进养老院,帮助爷爷奶奶打扫卫生、为爷爷奶奶表演文艺节目等让孩子体验敬老之心;亲子活动——烈士陵园祭拜,孩子们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来纪念革命英雄,传承中华节日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乞巧节时通过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中秋节、端午节时运用绘画、歌唱、舞蹈等形式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情感意义;在科学领域,通过游戏活动、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在健康领域,重阳节时通过体育游戏“大脚小脚齐步走”——爷爷(或奶奶)和幼儿面对面站好,幼儿脱掉鞋子,光脚站在爷爷(或奶奶)的鞋面上,两人互相搂抱,听到口令后,爷爷(或奶奶)带着幼儿往前走,走到目标物后再返回起点处,幼儿穿上鞋子——体会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将“賽龙舟”“登高”等习俗设计成趣味盎然的体育游戏,在锻炼幼儿身心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气质。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最让幼儿感兴趣的是其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在多元化的课程中通过制作节日食物如饺子、元宵、粽子、月饼、重阳糕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品尝、分享这些食物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元、趣味的幼儿园课程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今天,幼儿教师应在创新中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肩负起启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任务。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地融合,形成完整的园本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幼儿在多种形式、各种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化主题活动中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
[2]习近平同志《党的十九大报告》
[3]《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人民邮电出版社)
[4]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