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理论初探

2019-09-10杨琪

成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杨琪

摘 要:教育与以往俭德教育不同特征,即时代化与长期化共生、大众化与特殊化共举、中国化与世界化共存等,从中提炼出现当代“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面貌呈现新局面,社会发展取得长足性进步,但也伴随粮食浪费、消极懈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一系列俭德问题出现,俭德问题缘由俭德教育失范,因而需对俭德教育追本溯源,究其根、抓其魂,明晰俭德教育在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世界维度上所产生的历史进程、成败经验,确定“新俭德教育”必要性。同时,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下俭德新俭德教育”重点和关键,试寻消解和破除俭德教育路径,践行俭德德性與俭德规范,树立“新俭德教育观”为现当代社会承担应然之责。

关键词:改革开放;俭德;节俭;俭德教育

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从改革开放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开创新局面、新篇章。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消极懈怠、利己主义、功荣之貌的同时也面临着由发展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粮食浪费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财富两极分化等,此等弊端越发尖锐社会矛盾也就越易激化,其所带来的俭德问题逐渐演变为俭德困境,消解俭德困境变得刻不容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界应广泛开展关于俭德问题、俭德文化、俭德教育等一系列思考,重新审视现当代俭德文化和俭德教育。

现如今,我们国家俭德文化和俭德教育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至党的十六大会议召开,过去很长时间忽视发展生产力重要性,所以现阶段要特别注意物质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 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旨在解决温饱问题,弘扬勤俭朴素、克勤克俭作风,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生存资料的需要。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时期,这一阶段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此阶段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亦或小康标准的不达标也就需要长时期以来仍旧需要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在全党全社会继续发扬俭德的优良传统。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性特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宣传和弘扬艰苦奋斗、务实求效的精神。

但是,需注意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基本解决温饱、物质资料不断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什么仍然提倡俭德教育?处于新阶段、新时期俭德教育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如若需要,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新俭德教育”?“新俭德教育”与之前俭德教育区别在哪里,或者是说“新俭德教育”特征是什么?对于当今社会又如何践行“新俭德教育观”?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不断钻研和继续讨论的,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必要性、俭德教育特征和实现路径进行初探。

1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俭德教育历程中,不断熔铸俭德文化,通过考察俭德教育成败得失,填补俭德教育缺位,俭德教育缺位反应出社会呼声、社会诉求和社会的期盼,针对俭德教育问题采用“问题倒逼”形式去反思,放在当时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理论背景下去考察俭德教育必要性。本文拟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世界维度三个角度论述“新俭德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在历史维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激发俭德教育应运而生

历史是俭德教育的见证者,俭德教育的必要性也熔铸于俭德历史进程中。在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时期至党的十六大会议召开阶段,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底子薄,在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破坏过程中,中国逐步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此外,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也使得中国吃穿住行、教育、就业都成为问题。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出:1978年的中国还只是个温饱不足的低水平国家,也有多达1/4的人口(约2.5亿)属于尚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2] 当时针对此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重视发展生产力,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构想。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期,并提出“翻两番”“三步走”“小康社会”“现代化”等目标,国情迫切需要俭德教育通过厉行俭德规范、俭德德性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生活富裕,实现现代化。

第二阶段即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时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当时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3] 当时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西方社会病”享乐主义、思想堕落、精神颓废,开展“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针对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须提倡俭德教育改造“西方社会病”,弘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精神。胡锦涛同志在《求真务实》一文中指出:“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4]

第三阶段即党的十八大至今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党内精神懈怠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同样需要俭德教育,俭德教育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情况、新问题、新阶段下应运而生。

1.2 在理论维度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召唤俭德教育

俭德教育、俭德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俭德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凝聚古人卓越智慧,纵观历史脉络,不同朝代更迭变换,不同政治家、思想家、对俭德文化有不同见解。中国古代俭德文化起源于夏商周奴隶社会,延宕至晚清封建社会末。其中在先秦时期俭德教育思想已有雏形,例如:道家主张“俭故能广”的俭德知止观,儒家主张“温良恭俭让”的俭德修身观,墨家主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俭德国家观。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为当代俭德教育奠定理论基石,为后续俭德教育扩展、延伸提供支撑,增添力量。例如在军队方面,邓小平同志认为部队存在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针对军队现状1980年发表的《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认为应多争取一点不打仗的时间,尽可能地减少军费开支来加强国家建设。这次精简,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实现干部“消肿”。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应践行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优良作风的根基放在戰略高度去考量,反复强调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全面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在党的领导干部方面,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党出现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等各类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预防和杜绝此类特权现象横行于世。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6] 1995年,江泽民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我们党正是靠着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艰苦奋斗。”[7]

胡锦涛同志在《为民、务实、清廉》一文中强调,务实就是坚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8] 十九大以来,2018年8月18日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可得出对于“贪污受贿”“浪费国家资财”者所受处罚,我们应当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俭以养廉。

传统俭德教育为“新俭德教育”涵养精髓,为俭德教育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努力实现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准发力点,彰显俭德教育理论根基,为实现“新俭德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养料。

1.3 在世界维度上,国际新视野和战略眼光促使俭德教育产生

俭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绝不仅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还需立足于世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低下,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端,为应对国际竞争和冲击,中国必须快速发展经济,努力做到开源节流,贯彻俭德教育。随后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期,江泽民同志提出当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日本经济有所恢复,欧洲经济有些起色,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同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纪大战在长时期内打不起来,我们应抓住机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此后,胡锦涛同志认为在战略机遇期内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加强俭德文化建设主动权,经受住外来文化入侵。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国际上也面临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争端例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中美贸易战”事件仍有出现,中国在物质层面应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在精神层面应俭以养廉,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世界维度,用世界新眼光、新视角看待俭德教育产生的必要性。

2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的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经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对外开放深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俭德教育也随之变化发展,亟需破旧立新。“破”指的是“消肿”旧的不合时宜的俭德教育,“新”指的是“更新”新的符合历史规律的俭德教育。“俭德”作为一种省约、节制的一种高尚道德品质有其丰富的精神内核,自改革开放后,俭德教育舍弃不合历史发展规律过时的“俭”“俭德”“俭德教育”内容,不断增添新“俭德”内容为“俭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俭德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俭德教育建设,激发俭德教育价值指向功能,既能维护政权存续,又能践行自身政治价值。因此,挖掘自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特征从而鉴往知来,古为今用,赋予新意。

2.1 俭与俭德

“俭”字最早记载于《尚书》一书中:“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这里的俭德引申为节约,此外,《说文解字》中提到:“俭,约也”,《广雅·释诂三》中也提到“俭,少也”。虽不同史料记载有不同含义,但目前比较权威且最公认的“俭”的内涵主要在于两点:其一,节约;其二,贫乏。

“俭德”是社会对人们节俭品质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从中可知“俭德”与“俭”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也有所不同。“俭德”是“俭”在道德领域范畴之内的具体化表征,是“俭”在道德思想、道德规范、道德德行、道德行为的延伸与外化,“俭德教育”内涵与外延既不能狭窄亦不能宽泛。自改革开放俭德教育思想内容总结、概括出四种“俭德教育”思想释义:节俭、勤俭、俭政。

2.2 节俭

节俭在《伦理学大辞典》中指:“一种道德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们,关心物质财富和精神神财富,爱惜财产。”节俭往往与“度”相关。区分不好节俭的“度”的分寸,就易与吝啬、奢侈界定不清。节俭不是吝啬,更不是奢侈。邓小平同志在唐山城市规划中指出城市建设是一门学问。把美观、适用、节省结合起来。在民用锅炉改造中指出,统一供热一是节约燃料,二是减少污染。可见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锅炉改造既不是吝啬也非奢侈,必要的物资不能省,但浪费是可耻的,正确把握俭德的“适度”原则。

2.3 勤俭

罗国杰先生将“勤俭”定义为勤劳与节俭。[9] 勤俭与节俭不同,其一在内容上,勤俭比节俭的内涵及外延更加宽泛,勤俭不单单涵盖节俭的内容,另外勤俭还增加勤劳的内容。勤劳是勤俭的重要标识之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其二,在功用上,勤俭功用主要在于生产,通过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提高生产积极性及质量。

2.4 俭政

改革开放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由于当时国情是处于底子薄,且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艰苦奋斗,为我国俭政事业做出贡献。虽然现当代国情和世情不断发生变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亦重视俭政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节用裕民和俭以养廉上,努力实现制节谨度,廉政崇俭新风貌、新面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针对煤、电、油、水利、沼气、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要提高煤、油等价格,促使单位节约同时,这实际也是保护能源的政策之一。同时,高度重视精简军队、精简机构,在1980年提出要“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在1982年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机构臃肿重叠、职責不清,工作缺乏精力、知识、效率。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着重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对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的举措,减少资源浪费,打响蓝天保卫战。提出要实施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结构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此等举措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均是克勤克俭、节用裕民之策。

3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的特征

任何理论都打上历史的烙印,俭德教育也不例外,俭德教育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创造性解决其所属社会和时代的历史问题。现如今伴随着国情、世情的不断发展变化,“新俭德教育”也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时代课题。“新俭德教育观”与以往俭德教育不同,其内在包涵时代性与长期性共生、大众化与特殊化共举以及中国化与世界化共存的特性。真正的“新俭德教育”特征也应是符合自己时代特征、精华,才能迸发活力、创造力、感召力、生命力。

3.1 时代化与长期化共生

俭德教育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纵横的学科,俭德教育具备长期化和时代化的特征。俭德教育的长期化是指“俭德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和逻辑,是历史长河积淀下的产物,“新俭德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展现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时代的特征,彰显时代变革的要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课题,改革开放时期的俭德教育旨在解决温饱问题,现当代时代要求的转变使得“新俭德教育”须针对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特定历史课题做出新的回答。

俭德教育的长期性是指的俭德教育发展是长期的过程,社会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也不意味着历史发展的终点,其是我们现在需要回答的也是长时期内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俭德教育”释义会不断重新定义,范畴会不断删减、增加,内容会不断改造、创新。毋庸置疑,“新俭德教育”的学科化、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长期发展、完善的学科。

3.2 大众化与特殊化共举

俭德教育大众化是指俭德教育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并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新俭德教育”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主动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注入新内容、新方法。俭德教育特殊化是指“新俭德教育”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有内容,诸如:节俭、勤俭、谦俭、俭政、俭以养廉等,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范畴。俭德教育大众化与特殊化二者共举,“新俭德教育”目的在于将俭德文化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为人民不断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俭德德行。“新俭德教育”特殊化具体表征是俭德教育内容涵盖的特有特色。其大众化与特殊化共举为俭德教育发展添砖加瓦,增添一份新力量。

3.3 中国化与世界化共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任何理论发展都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逻辑的统一,“新俭德教育”亦是如此。俭德教育的发展凝聚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要具备全球视野和眼光,把俭德教育放在世界这一有机统一整体下去考察。

“新俭德教育”中国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脉络之中熔铸的俭德文化、俭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的俭德教育观滋养“新俭德教育观”产生、发展和更新。“新俭德教育”世界化是指俭德教育可以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优良的俭德理论和俭德实践,不断在世界宝库中汲取养分,为中国的俭德教育提供借鉴。

4 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 俭德教育思想既要“解释”俭德教育又要“改造”俭德教育。十八大指出“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俭德教育路径应符合现当代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抓住俭德教育重点,明晰种概念与子概念是什么,确定俭德教育概念、定义及范畴。明晰俭德教育破除旧内容增添新内容,确定俭德教育内容体系及框架。明晰俭德教育传播平台、教育场域及实践方法,开创改革开放以来俭德教育新局面。

4.1 历史性俭德教育课题的必然转换,必须在历史领域探索俭德教育,开启俭德教育新起点。

现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俭德教育应追随时代的脚步。针对历史性存在的俭德问题、俭德教育问题应适应形势积极转换,不能停滞不前、一劳永逸。俭德教育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温饱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路径解决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即人民吃、穿、住、行等生存资料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俭德教育正处于新阶段,须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立足于新阶段,开启“新俭德教育”。但是要注意的是“新俭德教育”并非否定过去重新界定俭德教育,而是作为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参与其中,应辩证看待俭德教育新起点问题。

4.2 时代性俭德教育课题的系统回答,必须合乎人民群众合理关切。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1] 俭德教育问题是时代性课题之一,其迫切性要求我们必须回答,同样也是我们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江泽民同志也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俭德教育过程中,旧的俭德问题解决了,新的俭德问题又会产生,因此俭德教育问题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一蹴而就的。因而回答俭德教育问题最重要的立场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对人民群众立场上合理关切。可见,新时代所赋予新使命,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俭德教育也要符合新时代新要求,密切联系群众,符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利益诉求、精神寄托,实现俭德教育当代价值。

4.3 理论性俭德教育课题,必须实现俭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兼备俭德文化包容性。

俭德教育理论发展必须依托于当今社会大环境,要实现俭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應注重当代俭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俭德教育创造性转化应关注三大原则:俭德教育内涵转化是否顺应当代时代要求,是否满足当代社会标准,是否符合当代人类思维?所谓时代要求是新时代新要求,所谓社会标准是构建俭德社会,所谓当代人类思维是个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俭德教育创造性转化应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化,其主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俭德思考到俭德教育理论课题探讨以及最后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俭德文化。

其次,俭德教育思想创新性发展应当思考以下三点:思想是否系统化、科学化、学科化?意义能否实质化?行为能否规范化?这三点是我们现当代应考虑并为之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三环。在理论维度注重俭德教育课题是应有之义,俭德教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其成效是否达标都是需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4.4 俭德教育实践旨归点,必须注重学校俭德教育养成,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打造俭德实践新平台。

俭德道德品质的式微表现在传统道德断裂背景下功利化、享乐化倾向出现,多元价值观冲击,使得作为主流文化之一的俭德文化逐渐弱化,加强俭德文化最核心一点在于俭德教育,俭德教育旨归点就在于落于实处,回归学校、回归党性、回归生活。

“新俭德教育”要回归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家园,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重地。处于校园中的青年是国家未来和希望,学校大环境下俭德教育、俭德文化可以得到系统学习。俭德教育的灌输、传授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学校应致力于打造俭德教育平台,营造俭德校园氛围。

“新俭德教育”要回归党性。当今社会面临着“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新俭德教育”要着重锤炼广大党员干部的俭德素养,努力消除贪污腐败、奢侈过度的不良作风,讲求俭德德行、俭德规范,塑造一大批具备俭德人格的党员干部,保持党性不变,初心不变的优秀党员干部。

“新俭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俭德教育不论如何科学化、如何理论化都要落脚点于生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践行俭德教育,使俭德教育成果外化于行,共同创造新型俭德生活模式,使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