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师诊室
2019-09-10
崔清华
医学硕士,医学类高级职称,山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首席常务理事,山西省网上家长学校讲师,太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万柏林区分站站长,山西智慧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10?年心理咨询经历,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心理能力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案例一
最近快6岁的小家伙,每天都在重复多次的“为什么”!
“爸爸,为什么你玩手机却不让我玩?”
“奶奶,为什么你能长时间看电视,而我就不能?”
“妈妈,为什么我要攒够奖励的小贴画才能买喜欢的礼物,你就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
除了尽量做到以身作则外,我还在想:孩子是否正在建立公平意识?这个阶段要如何引导才会更好?
崔老师说
你有以身作则的意识非常好,6岁的孩子确实需要一种心理营养,叫做“认知行为的模范”,也就是榜样。他们更需要父母身教多于言传,你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这个心理营养,也是在树立一个行为规则的标杆。
孩子小的时候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心,父母要养护好这颗好奇心,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就能找到答案,而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比如,很小的孩子常常问:我是哪里来的?妈妈就答:你是我生的!孩子就不再思考了,而且学会了一有问题就向父母寻求答案。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反问回去:你认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就会思考,或者再去请教别人,再或者从听到的相关的故事中举一反三。
而你讲述的事例中孩子并不是想探索什么,而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到大人那里争取自己的权益,说明自我意识强了很多,说的话很具体,目的性较强,甚至有攻击性。这个攻击性的来源不是你对孩子限制的内容,如玩手机、看电视,而是限制之后没有新的内容替代(更多互动式亲子活动)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内心产生很多不满,才会借由语言表达出来。其次就是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令孩子不满意,孩子内心是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的,这也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必须的心理营养,叫“赞美、肯定、鼓励、认可”。所以,你举的这些例子并非是寻求答案的“为什么”,而是表达情绪“凭什么”。如果你们能够给孩子更多的优质陪伴,陪着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并且适当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权利,而不是你们可以看电视、玩手机而他不能,相信情况会好转很多。所以,理解并处理孩子生活中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案例二
我家有两个宝宝,哥哥5岁3个月,弟弟2岁3个月。哥哥脾气有些暴躁,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尖叫、哭闹。但是我知道他其实是不擅长表达,我总是鼓励他,表扬他,但是家里其他人都说我太宠孩子了。
哥哥和弟弟有争执的时候,我不会一味地说哥哥要让弟弟,而是谁犯错就批评谁,可其他家人一开口就说:“你是哥哥,弟弟还小,你应该让着点。”
哥哥有时和我聊天,要我猜他最讨厌的人,我其实已经知道答案了,故意挨个猜家里长辈、老师、朋友,他都摇头。最后我说是弟弟吗?他就赶紧点头,问他为什么,就说弟弟老是捣乱,喜欢搞破坏……
很多时候,弟弟有意或无意捣乱哥哥搭建的积木玩具,哥哥的反应特别激烈,而弟弟也在无意之中学哥哥,不让哥哥碰自己的东西。真是苦恼,怎么做才能更合谐?
崔老师说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何處理大宝和二宝的关系真的很头疼,尤其是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其实没有谁能够有一个办法处理好家里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是靠家长自己来摸索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提倡大的让一点小的,所以家里常会有“你大,让让你弟弟(妹妹)”等声音。这样大宝会觉得委屈、不公平,进而把这些情绪转移到二宝身上,导致两个孩子经常冲突。表面上看是孩子关系的问题,但本质上是家长教育引导的问题。
大宝大些,而且在二宝出生后独生子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就会有失去爱的感觉。更有一些家庭,有了二宝索性把年纪尚小的大宝交给老人抚养,问题就更多些。你家里大宝脾气暴躁,是一直暴躁还是有了二宝才变得暴躁?两个孩子都是在你的身边抚养吗?你们显然是有老人帮的。
无论家里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家长一定要有优质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尤其是大宝。所谓优质的时间,就是专门的、专注的时间,单独专门陪伴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重要感。重要感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如果大宝内在的重要感被满足了、被滋养了,自然会在兄弟相处中爱护二宝,这个是首要的。其次是对待两个孩子争执的规则。在制定孩子相处的规则中更多的是言传身教相处之道,让孩子在家庭中慢慢习惯有界限、能妥协,而不是评判对与错。
案例三
我家孩子5岁,最近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
比如在玩玩具时,叫他先洗澡,说好最玩多5分钟,但是到点还是在玩,不遵守承诺。看动画片说看3集,到最后要关电视,还发脾气各种闹。起床也一样,校车马上要来了,已经出门了又说要做什么事情或者要穿别的衣服,总之就是各种拖延……
我很头疼,这种应该怎么办?
崔老师说
说到拖延,我要问你,你是不是也比较容易拖延呢?我讲过很多家长课程,在课上,头疼孩子有问题的家长最后都能发现自己身上其实有和孩子一样的问题。所以才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而家庭就是复印机。应该从哪里改起,你是不是清楚点儿了?虽然你在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希望得到的是方法。但我看到更多的并非方法的问题,而是你的心性。一个5岁的孩子,你就觉得管理起来如此的焦虑、如此的无助,孩子再大了你又会怎样呢?从你的叙述中感觉不到你是大人,你是家长,感觉到的是你很无能,你的孩子倒是很强悍,分分钟把你给搞定了。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不是方法,是你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之后转换的智慧。你得长成一个大人,可以引领、管理一个小孩子才行。怎么才能成长呢?你需要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多读书,多和技高一筹的家长交朋友,有一个教育的圈子。学习知识转换智慧,多交往有教育智慧的人给你心理上的支持,这样你才会被滋养,有力量,才能胜任养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