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活化、游戏化、本土化的艺术综合教育施行美育的实践与改革

2019-09-10张丽萍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张丽萍

摘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艺术综合教育以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感,加深对音乐、美术、文学的感受和体验,融通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同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艺术课程建设中的教育资源,发挥整合效应,提高教育效果,为幼儿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艺术;艺术综合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005-02

1.开展艺术综合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艺术教育为幼儿人格塑造打下良好基础。

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培养“完美型”人格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转向对人的心理、情感、精神、想象层面的要求,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教育功效。

(2)艺术教育鲜明的形象性、情感性顺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右脑先于左脑,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客体做出反映,特别富于艺术创作,以形象和情感为特色的艺术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

(3)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的综合艺术教育,发挥其整体效应。

以艺术综合活动教育为突破口,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进行不同的形式、情感、风格等的匹配,发挥其综合效应,激发儿童的潜能,努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

2.当前艺术教育荐在的误区

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大多是外在的、形式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把艺术教育等同为“技艺教育”,培养的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把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和技巧上,忽略了幼儿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二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忽视了音乐、美术、文学之前的内在关系,忽略了与其它学科领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幼儿习惯于照葫芦画瓢跟着老师走,影响创造力的发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幼儿艺术教育引入了工具化、功利化的误区。

3.概念的界定

“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有机整合的奇妙的生命体,是人类文化的精粹与核心,也是显示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创造精神与能力,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教育。

“艺术教育课程”是一门全方位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将各艺术门类中具有内在关联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非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模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只能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主要是完成艺术审美、创美的任务。

4.依托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艺术综合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1)彰显“环境课程”的理念,从“智、爱、美”三方面去实现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发展智、美、爱的艺术人文幼儿园”是我园的办园核心理念,“重视孩子未来人才的培养,在环境中体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是我园的办园特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主导色彩和图案,通过不同的色彩、图形唤起儿童的情意象征性和艺术联想:小班选择粉红为主色调,让小班幼儿享受家一样的温暖,中班以粉绿为主色调,让中班幼儿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大班以蓝色为主色调,使大班幼儿仿佛置身星空,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门厅到幼儿园的墙面,以米罗、蒙德里安等艺术大师的绘画元素作背景,让幼儿多元感悟艺术大师的诗情画意和创想,又让幼儿开阔了眼界,激发幼儿的无限遐想和思考。彰显“环境课程”的理念,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富有童趣,让每一个文字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我们主要从“智、爱、美”三个方面去实现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

(2)开展艺术综合教育提高幼儿艺术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优美的幼儿园环境、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优美活泼的音乐等熏陶,陶冶幼儿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1)研究制定幼儿艺术综合活动课程

通过审美情感综合、形式结构综合、多通道参与性等多元性支持策略构建艺术综合活动教育课程,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三门学科,发挥其整体效应。课程内容的编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人手:一是审美情感的综合,通过音乐、美术、文学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情感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沟通,从而达到情感同构,并产生移情和创作的冲动的综合课程。二是形式结构的综合,通过发现音乐、美术、文学中共同的色彩、节奏、结构等相同形式美的规律,同样按同构的原理,促进各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从而加达到开放不同渠道、不同感官,促进幼儿艺术的想象与联想活动。

2)在各种艺术活动中探索游戏化的艺术教学策略

学前儿童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同样游戏也是儿童的一种审美、创美活动,儿童游戏中的虚构性、自主性、愉悦性、表现性和艺术创作的过程有着相通的特点,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是纯粹的快乐,儿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重复新的花样,像做游戏一样从事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应探索各种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和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有助于幼儿加深对艺术的感知与理解,提高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

(a)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广播员、演员、照相工作人员以及模仿各种人物、动物等,将游戏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在必要时给予技能上的帮助,另外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儿,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表现力。

(b)情感体验法:注重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根据不同的艺术作品创设具有各种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幼儿的情感想象和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c)艺术综合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三者之间是独立的又具有共性,将它们之间的共同要素从情感、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融合,以培养完整审美心理结构为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审美、创美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小树叶》艺术综合活动中,在文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欣赏配乐童话,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快乐与悲伤,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绘画中将快乐与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3)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使艺术课程更具开放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1)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于是我园遵循幼儿整体认知的特点,在教育中有机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厚实幼儿的素养。

(a)环境创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各班教室创设了以“青花瓷器”、“剪纸之美”、“戏曲之韵”、“经典书苑”等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的主题环境。同时,在楼道、走廊彰显民间艺术、行为习惯、弟子规、三字经等,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b)经典诵读浸润孩子心田

利用晨间、餐前和国旗下的講话、欣赏与练习环节、离园活动等,组织幼儿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等诵读和表演活动。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艺术的优美,学会懂礼、守礼、谦让等做人的道理。

(c)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带给孩子快乐的体验,配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节日风俗,感受节日文化,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d)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让幼儿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人过节的习俗,感受过节的气氛并分享过节的快乐。

①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育专题汇报演出中,孩子们表演了《孔融让梨》、《我学弟子规》、《诗的画卷》、《三字经》、《唐诗新唱》等经典作品,为大家奉献了一场赏心悦目、提升底蕴的精彩盛宴。孩子们从古演到今,感受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化,习得做人的道理,为孩子们的成长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②在“祖国妈妈我爱您”活动中,大班孩子与武警叔叔一起升国旗,跟随武警叔叔学本领,还表演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大中国》、《歌唱祖国》、《共产儿童团歌》等节目,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③在“爱在路上”爱心捐款义卖活动中,让中华传统美好品德“仁与爱“代代相传,从小拥用一棵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在幼儿稚嫩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亲身体验奉献和给予的快乐。

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将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2)家乡传统文化与美育的融合

与顺昌当地的文化、艺术、旅游等单位沟通,充分发挥其中的艺术资源,利用顺昌地方特色的大圣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综合艺术教育内容,使幼儿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获得审美熏陶的同时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

(a)顺昌本地文化内容的选择原则:

本地文化资源详实丰富,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孩子。我们在选择时,首先考虑其教育价值,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易于幼儿理解、接受且贴近幼儿生活;另外注重幼儿的兴趣及关注点,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和大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教师深入观察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热点,从中生成教育内容,从富有顺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中开发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使幼儿了解和体验顺昌家乡文化的丰富和内涵,贯穿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中,渗透各领域以音乐、美术、文学等为载体进行艺术教育,让顺昌本土文化与美育有机融合。

(b)充分挖掘地方本土艺术资源,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来自于《纲要》的“心声”。家乡顺昌是座古老的县城,悠久的历史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有义务把这些丰富的家乡传统文化引进幼儿园课程,弘扬民族艺术,传承古城文脉,拓展乡土特色课程:

①民间工艺系列:其中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千年传承中的一种载体,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俗文化成为剪纸人的灵感来源,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别具风格,更妙的是传统剪纸艺术与文创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工艺衍生品:服饰、景观、生活用品等,甚至还运用到舞台表演上。另外在油纸伞传统文化艺术中让小朋友现场作画制伞,以及在上油前欣赏伞面上不同的诗词书画,让幼儿感受每一把伞不同的艺术灵魂。

②我县人文景观走走玩玩系列:作为生长在“齐天福祉”的小朋友们,在“去哪儿之走走玩玩”的系列活动中感受这座县城的美丽和魅力,追随这座城的历史和现在,创设了主题文化“山美水美,顺昌醉美”“城市记忆知多少”等,作为我们园本课程资源中的景观有A城关:文化长廊、竹乡广场音乐喷泉、合掌岩万佛石窟、观静山、水美城市长廊等。B乡镇:宝山、华阳山风景区、洋口红色之旅、元坑古镇、美丽乡村系列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老师们进一步加强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与知识底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得到艺术的熏淘。顺昌的本土文化距离孩子们越来越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有义务把这些丰富的家乡传统文化引进幼儿园课程,弘扬民族艺术,传承古城文脉作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艺术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及合理运用园内外有效资源,取长补短,确实有效地进行幼儿艺术个性化的启蒙教育。艺术教育是多元的,怎样在其它领域(游戏、体育等)融入艺术教育,并创设相应的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孩子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发展的多元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发展需要去积极引导。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