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趣味化与德育化
2019-09-10舒茜
舒茜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促进其发展,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而相较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则要显得更具备先进性与人文性。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其愈加体现出趣味化与德育化的特点,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这样的特点进行了探究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趣味课堂、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促进其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而相较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则要显得更具备先进性与人文性。
这样的先进性与人文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工具的革新上,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改变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同,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单纯的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更加注重语文知识同学生兴趣以及德育的结合。也就是说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理解到语文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型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尤为如此,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其实践的机会又经常存在,所以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那么这一切到底该如何实现呢?
首先最关键的应当是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这样的举措从教改 意义上来讲更多的应当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颠覆,是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一次深入实践贯彻。而从细处着眼来看,则是对传统师生地位的一次改变,由传统的师本位更改为了教学围绕着学生展开。这样的师生互动性不单单建立在传统意识形态的改变上也得益于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而这样的生动有趣也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变得强烈起来,试想谁又不喜欢有趣的东西呢?皮亚杰的理论中则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从心理发展上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上获得了守恒性,思维上具备了可逆性,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从教育上来看,这正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一些优质影视作品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将要传授的语文知识渗透到其中,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即保有学生的好奇心与童心,又让所学知识有效的为学生所吸收,这才是语文教学趣味化的真谛。
再则是语文课堂的德育问题,其实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最容易渗透的,而关于这一点,其实传统语文教学做的也不差,无论是从课文选篇上来看还是教师引导上来看,这些优秀的文章通常浅显易懂,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即便是显得晦涩一些的文章,通过课堂的学习,其德育作用也往往会作用在学生身上,起到良好的影响力。
当然,相对比于现代语文教育而言,其并非没有缺点。首先其缺点就体现在其德育方式过于生硬而且单调,单单通过教师利用课文进行的耳提面命是会起到效果,但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考究,更何况,这样的德育效率往往比较低下。
所以对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德育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同愈加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共同进步,与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相匹配,切实让德育做到与时俱进,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快乐课堂[J].教学科学,2015.6.133.
[2]王萍.小学低年级语文快乐游戏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3]刘心浩.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J].课外语文(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