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小说《无声告白》在“英语文学与写作”课堂中的应用
2019-09-10杜胜男
【摘要】《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语言凝练、情感细腻、充满悬念、主题丰富,因而广受好评。将《无声告白》应用于“英语文学与写作”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授课目标,进而优化授课质量。
【关键词】华裔文学;《无声告白》;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杜胜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英语文学与写作”属于高校英语专业文学专业课程的一种,主要授课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基础英语文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鉴赏英语文学作品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的能力,深层授课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形成自身的个性化阅读路线,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批判思维能力。但“英语文学与写作”在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用于理论分析的实践部分教学内容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弱化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虽然选读内容多为英语短篇故事中的名篇,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阿拉比》等,但因其生词较多、句子结构复杂、语言晦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进而影响他们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作品的能力,最终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学生对阅读英语长篇小说仍心存畏惧。由于选读内容多为英语短篇故事或长篇小说的节选,学生在心理上已经习惯阅读短篇幅的作品,对于长篇小说“洋洋洒洒”的强烈攻势常表现出阅读焦虑、阅读不自信甚至抗拒阅读心理。
其三,多数学生的书面读书报告呈现的分析结果大同小异,对所读作品尚不能形成较有深度和新意的想法。“英语文学与写作”为高年级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这个阶段的学生所写的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出现这种现象,有三个原因:第一,选取的理论分析阅读材料都是相对应理论的典型体现,学生能在网上快速找到完备的参考答案;第二,学生缺乏相关学术论文的学习和研读;最后,所用选读材料未能较好地引发学生个体共鸣,从而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人成长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无声告白》以上世纪70年代一个美国华裔混血家庭的悲剧为开端,在现实与过往的时空交错中层层揭露每个家庭成员不为人知的秘密,用敏锐、细腻的语言呈现出家庭悲剧后的社会根源。该小说一经出版便赢得美国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现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包括中国、荷兰、意大利在内的多个国家发行。文学评论界已从中国书写、族裔文化、性别冲突、叙述技巧、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并鉴赏该作品。不同于汤亭亭、谭恩美等早期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不再局限于利用故土文化元素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作品主题也不囿于的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因而有研究者认为她的《无声告白》助力华裔文学摆脱小众标签进而走向美国主流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李蕊,2017(293):52 )。
二、具体应用
将华裔文学界新秀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应用于“英语文学与写作”教学,不仅能借助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有效解决以上罗列的“英语文学与写作”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还能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教师践行“十三五”时期“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1.循章而进,树立阅读自信。以章节作为学生理论分析的阅读单位,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渐进引导学生树立阅读英语长篇小说的自信心。伍绮诗的《无声告白》采用非线性叙述,由十二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悬念,高级词汇和疑难句子结构较少,情感表达真挚、细腻,因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个章节的阅读量。在各种悬念的刺激下,学生很容易产生阅读愉悦感,最后能在阅读焦虑感较小的状态下完成整部小说的阅读。由于阅读过程心理负担小,学生就能积累较多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他们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文学理论对阅读材料再次进行理性剖析。按照每周一个章节的閱读速度,在学期结束前学生就能阅读完整部小说,这无疑能帮助他们建立阅读长篇英文小说的自信心。
2.牢抓主题,联系学生实际。以《无声告白》中丰富的作品主题为抓手,在课堂中开展个人成长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激励学生对分析讨论的作品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并形成独到见解。要想学生对所读文学作品产生较深入的见解,提前必须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与作品中描述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产生共鸣。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主题丰富,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身份危机、家庭矛盾、爱与失去、青春期叛逆等主题。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小说中呈现的父母对儿女“令人窒息”的爱和期盼或许最能引发他们共鸣,但对于其他主题,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也都或多或少有所经历和体会。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感受,撰写读书心得,并在课堂上对每篇心得进行反馈,肯定学生作业的得到之处。当学生的思想成果得到认同,他们就会更积极地学习。对于作品中体现的更深刻的概念或主题,如男权社会、女权主义、归属感等,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研究,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演绎与归纳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朋辈思想碰撞的火花中遇见自己的aha-moment(顿悟时刻),进一步提升自己对所读作品的理解。
3.东方形象,深化民族认同 。以《无声告白》中的“中国书写“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尊严感。伍绮诗利用自己美国人和华裔移民二代的双重身份在书中客观描述了上世纪70年代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美国这一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中诸多的不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人物塑造理论对故事中的东方形象詹姆斯.李和他的父母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coolies, chink, squinty eyes, kowtow等英文表述是美国白人对华人面孔的轻蔑用语。通过文本分析,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民族荣誉感被激起,逐渐“能通过西方文化反省本土文化,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思考并批判西方文化” (郭英剑,2017(5):45)。
4.防止怠读,巧设阅读任务。《无声告白》为长篇小说,因此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被充分激发之前不排除他们会出现怠读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量的激励他们才能在课外自主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依托日益发达的教学设施,可以设计线上和线下阅读作业或测试,督促学生完成规定阅读量,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设计和采用了两种作业或测试形式,即小组口头读书报告和网络测评系统。
所谓小组口头读书报告就是将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规定学生在课下完成自主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情节概括、小说中令人费解之处以及小说中的精彩之处。每组成员需将讨论内容形成口头报告,在课堂中呈现。小组报告的最终分数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决定,去掉1个最高分,去掉1个最低分,然后取剩余分数的平均分。朋辈影响在这一测评形式中得以积极体现。
依托網络教学平台,创建一个自主测评系统,测评成绩由机器阅卷得出。测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内容大部分来自小说中,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就可找到答案;小部分则需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小说文本,通过维基百科、百度学术等权威在线学习网站才能找到答案,这锻炼了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智慧学习的能力。测评的主观题部分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文本的能力,其内容来源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结语
通过充分利用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创作特点,教师可以优化“英语文学与写作”教学。首先,小说文风平实,语言简洁、凝练,使其能在语言层面大大降低学生对外语长篇文学的畏惧感。其次,作者伍绮诗美国华裔二代的特殊身份也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文化同源的亲近感(王大业,2017:67)。再者,小说精彩的悬念设置、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多样化的主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更深入地运用理论分析小说文本做好情感铺垫。最后,小说中的“中国书写”能促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西方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民族归属感。
参考文献:
[1]NG,Celeste.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M].New York:Penguin Press,2014.
[2]郭英剑.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立场?-以“美国文学”教学为例[J].外文研究,2017(5):42-45+107.
[3]李蕊.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J].出版广角,2017(293):50-52.
[4]王大业.《无声告白》片段赏析及其课堂应用初探[J].教育理论研究,2017:67.
[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R].
[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