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人已远,言犹在耳

2019-09-10陈厚朴

南腔北调 2019年2期
关键词:二月河胡雪岩康熙

陈厚朴

據《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6日报道,二月河开归大海,彩霞云散落南阳。12月15日,著名作家二月河(本名凌解放)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一代文学巨擘陨落。这位一生以如椽巨笔描画历史风云的作家,写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笔。

二月河1945年出生于山西昔阳,长期生活在河南南阳。1978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南阳市委(今卧龙区委)宣传部工作,由此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因其5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所熟知。1997年,香港列出近代中国百名作家时,二月河名列其中。2000年,美国华人读者又把二月河列为“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

二月河是中国作协原主席团委员、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南阳市文联名誉主席、南阳市作协主席、文学豫军和南阳作家群领军人物。他为河南文学事业乃至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予了他崇高的荣誉。二月河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及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三部“落霞”,唱尽挽歌。

笔落惊风雨,书成撼山岳。二月河以恢弘的气势,为康雍乾呕心沥血,写下了挽歌。

正如2018年12月16日新华时评《二月河开凌解放》(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中所说:“二月河开凌解放。”据说这是有人妙用作家的名字出的上联。是的,二月春风骀荡,冰凌开化,大河如万马齐奔,汹涌澎湃。这不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坛高擎思想解放大旗不断推陈出新的真实写照吗?

斯人已远,言犹在耳。重温也悼念。纪念二月河,我在灯下重新捧读先生的“落霞三部曲”,顿感先生是一个难得的知行合一大境界之人。

《乾隆皇帝》最后一卷写到刘墉下朝归府,在一个寒夜与卖烧饼老汉话桑麻。二月河将一段宏大的历史,回归日常聊天。

这正是二月河的风格,继承了中国本土文学的传统,采用通俗化的艺术形式,坚持大众化、平民化叙事,彰显出文学艺术为娱乐消遣服务的原始功能。

这也是二月河小说的本色。

二月河小说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资源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显示了二月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情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起当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我就很自然地想到作家二月河。所不同的,当年诸葛亮是耕地,而二月河是用一支笔来“耕种”文学的田地,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字里抠食”。5百万字巨著“落霞三部曲”风靡海内外,“凡有井水处,都读二月河”。虽不似金大侠一般“凡有华人处,必有金庸作品”,但也称得上“天下谁人不识君”了。

二月河也因此成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之一。他用手中的如椽之笔,向世人再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三位清朝皇帝的历史故事。

被称为南阳“镇市之宝”的作家二月河,因健康原因,长期隐居在南阳,“人生是一个精神旅行的过程,我希望过一种恬淡、平易的生活,别让自己活着太累。”二月河说:“在我的心中,南阳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园,自己对南阳有太深太厚的感情。”并将自己对南阳的感情总结为“三不”:“人不走、情不变、不放弃。”

——题记

1. 二月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情结。

二月河本名叫凌解放,这个笔名是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时首次使用的。

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13部历史长篇小说,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帝王系列小说”,二月河却将自己的这三部帝王小说诗意地定名为“落霞三部曲”。落霞,不似朝霞,是美的,但它又是“正在消失的”。意思是,那是一个王朝夕阳中的背影,是最后的绚丽。康雍乾三朝盛世虽如天边落霞一般灿烂华美,然而,毕竟已是日薄西山不可逆转。绚丽,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格调。

二月河通过历史小说这种艺术化的形式,写出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描绘出了封建社会中内藏的危机。“封建制度是既温情脉脉又残酷无情的。”可怕的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从朝阳走到落霞,后人也只能无奈地感慨它的黯然结局。

作家写作,用笔名很正常,但咱们北方人见面,特别是对那些有名望的长辈,习惯上称呼某老师。出名后,笔名二月河名震天下,本名凌解放反而少为人知。那些知道二月河姓凌的,好办,开口叫凌老师,自然没错。如果不知道的呢?忐忑之中,难免尴尬,总不能叫二老师吧。叫二月老师?也不适合;于是就叫二月河老师。

二月河生于1945年,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就给他起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

至于“二月河”这个笔名的由来,凌解放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解释过:“河”特指黄河,二月的黄河正是凌汛,冰凌解放,万排齐发向东一泻而去,非常壮观。这同时暗含了他的原名——凌解放。

后来,记者采访得多了,总有人问他“二月河”这个笔名的来历,于是就有了个“详细版”:笔名“二月河”有几层意思。一是在《康熙大帝》出手时考虑到写的是历史小说,用本名“凌解放”,一历史一现代,似不相谐,就决定用一笔名。二是用“二月河”,也与本名有相通之意。二月的冰河解冻,不正是“凌解放”吗?三是“二月河”里冰雪消融,暗合改革开放、文学的春天来临。四是他原籍是山西昔阳,从儿时至今又生活于河南南阳,而山西、河南都有母亲河黄河流经贯通,用“二月河”又寓意不忘黄河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位帝王在普通读者中的形象。《康熙大帝》是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作品。有人问二月河:“康乾盛世”经历了三代帝王,为什么写雍正和乾隆都称“皇帝”,而只把康熙称为“大帝”。

康熙8岁登基,15岁擒鳌拜,19岁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23岁开博学鸿儒科,3次亲征准噶尔。康熙在宫中种植并研究出双季稻,推广到东北和华北种植,使水稻产量成倍增长;他在宫中推行金鸡纳霜治疗疟疾,效果明显;他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预防天花;康熙开设了博学鸿儒科,礼贤下士,基本上消除了汉族人的反满情绪;他统治下的国土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公里……确实,正如二月河所说,把康熙放诸历史之中,纵向横向一番比较,就可见康熙之“大”了。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有多少“粉丝”,因为跨越几代人,实在难以统计。《康熙大帝》电视剧热播时,就有“粉丝”为剧中谁的武艺最高而争吵不休。有人说,胡宫山武艺出神入化,最厉害,鳌拜也不是他的对手。也有人说,那个江湖艺人史龙彪更厉害,后来成为犟驴子等清宫侍卫的师父,数次以少胜多,死前生擒猛将穆里玛足见其功力。也有人说,康熙手下武艺最高的侍卫魏东亭,内力最雄厚。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作为国术之武艺即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

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

“中国功夫”啥时候才有的呢?《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通“擒”,从禽兽那里学习而来,就是今天擒拿的原始状态。

在甲骨文里,“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止戈为武”。甲骨文中并没发现“拳”字,但是有两个人徒手相搏的“鬥(斗)”字。

到了东汉末乱世中,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第一猛将”吕布便擅长徒手相搏,拳法也快、狠、准,拳术过人。《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有个成语叫“闻鸡起舞”,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多人一起练习武术。据《魏书·高祖纪下》记载:“(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说明孝文帝拓跋宏的指掌功夫已经很厉害。

很多人看了电影《少林寺》之后,开始迷恋少林拳。少林寺是怎么来的?最初是因为印度高僧佛陀禅师来了,北魏孝文帝专门为这位印度高僧在今天的河南嵩山选择了一个地方,建了少林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有了“武举制度”,從政府层面为“教人习武艺”提供了一些方面。可想而知,少林武术那个时代的地位有多么高了。到了明代,少林的棍术已天下无敌。那时候少林寺有多么兴旺呢?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武林中常说的“十八般武艺”这个概念出现在宋朝。这说明宋朝人的武术有群众基础。也许因为宋朝比较弱吧,反而崇尚拳术。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十八般武艺”之一“赵家拳”,中国传统武术流派开始逐渐形成,除赵家拳之外,还有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拳等。金庸小说中还专门写了降龙十八掌。到了明末,这些乱七八糟的南拳、北拳、西家拳等等,被业内人简称为两大类:“内拳”和“外拳”。少林拳就属于外拳的代表。武当拳则属于内拳的代表。外拳注重的是攻击,内拳则讲究“以柔克刚”, 不提倡主动出击,强调“以静制动”。《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有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李安在《卧虎藏龙》中力推的就是“以柔克刚”的内拳,在《推手》里则力推“太极拳”。“太极拳”属于内拳,那是到清代才形成的流派。

武术中的高手擅于“点穴”。“点穴”就是内拳的极致境界。张松溪内家拳威力大,被奉为正宗,他就擅于“点穴”。

二月河小说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资源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显示了二月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情结。

2.二月河小说的独特魅力。

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本书,先读一点,然后猜后面内容——若没猜中,就继续读;若猜中了,就不读了!多年前,我用这个办法,来读“落霞三部曲”,多数情况下,没猜中,于是,继续读。

二月河采用通俗化的艺术形式,继承了中国本土文学的传统。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九回,也就是倒数第二回《是非善恶》。在这一回里,天性仁厚、为人木讷的郭靖心里生出一个大结,他面临一个是非善恶孰是孰非的极大的思想困境。金庸就描写他的纠结,写他的内心独白,大段大段地写,甚至有点啰嗦地写,不厌其烦地写。前后加在一起约有两千字。这种写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从来没有。

而看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我非常惊讶他写皇帝不是全部写他的威武,不是全部写他的一言九鼎,更多的是写他当皇帝的难处。贵为一国之君,别说呼风唤雨了,有时候,连一点小事都受制于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不是大臣反对,就是母亲不同意。老百姓办事难,“朕也难”。

这正是二月河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月河小说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在历史小说应当“戏说”还是“考据”的争论中脱颖而出。他的“落霞三部曲”在刻画帝王形象时,不仅写出了“历史的人”,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一部“人的历史”,写出了帝王的心灵纠结史。我称之为“雷击”效应。就是说,像打雷一般,突然唤醒了沉闷无奈的心,但唤醒之后又如何,不得而知。这又是二月河小说另一个特点——“缺陷”效应了。

康熙何其威武,文治武功卓绝超群,削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哪一件都令人称道。像“指鹿为马”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秦二世胡亥时代,也就胡亥才惯着赵高。赵高,是个宦官,天生无生育能力,但他擅长察言观色,而且精通法律,所以被秦始皇重用,让他辅导公子胡亥学习。英明一世的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死后不过3年,赵高竟然整死李斯,当成了秦二世的丞相。赵高也知道自己是个啥东西,很怕人家不服他。就弄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以此来试探,看看哪个大臣不从他。赵高说:这是一匹好马。秦二世说:丞相喝醉了吧,明明是鹿嘛。问左右大臣,结果呢他们要么迎合赵高说是马,要么沉默不言。也有个别不合作的大臣说是鹿,事后都被赵高办了。“指鹿为马”之后,大臣们再无人敢说赵高的不是了。

如此荒唐的事,在康熙时代,就不可能有。哪个大臣想“指鹿为马”?门都没有。

康熙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是一位农学家、数学家、外交家、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天文学、化学、医学、药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皇帝,他曾下令停止科举八股文,因为,他认识到了这种考试的“无用”,等于为国家培养“废物”。但是不行,行不通,做不成。康熙“下令停止”之后,不久又恢复了。无奈呀,不恢复没办法,找不出代换法门。你说怎么办?皇上也难。明明“无用”,还得照样做。这是二月河小说的独特魅力。

康熙曾经下令开海禁,允许海上贸易自由往来,中国的茶叶、瓷器、绸缎,香料大批输往海外,20多年的自由贸易为当时的清政府带来了相当数额的外汇收入。但这一政策只维持了20多年,康熙受到种种制约,不得不叫停。因为康熙的大臣提醒他说,当初我们满人入关打的旗号是剿灭李自成,替崇祯皇帝报仇。现在崇祯帝的朱三太子就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如果海上贸易不停,有朝一日朱三太子带着人马坐船回来了,这个江山你让还是不让?就是这一条,把康熙给吓住了。

同样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写清代,孙皓晖写秦代。二月河写《康熙大帝》,孙皓晖写《大秦帝国》,都改编成了电视剧,但播出后的反应却不一样,影响力也远不在一个层面上。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二月河写得扣人心弦。大戏开锣,说是九子夺嫡,实际上连康熙只有4岁的小儿子,都卷入到了这场斗争中。特别是遗嘱部分,写得有意思极了。康熙临终时口齿不清,说“传位四……四阿哥”。下面跪着的皇子们别有用心,有人故意说传的是十四阿哥,有人故意说是四阿哥。皇子们当场就分成了两派。第二十四阿哥只有4岁,这孩子童言无忌,说:“我听清了,皇阿玛说的就是传给四阿哥。”

在电视剧播出后,“九子夺嫡”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

二月河认为,皇四子雍正登上宝座,是名正言顺的。现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已经发现了康熙传位诏书的原件,雍正确实是堂堂正正地即位。在二月河看来,雍正最后胜出也有运气的成分。康熙很喜欢一个皇孙,也就是弘历,而弘历是雍正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有清史学家认为,当时康熙已经默定要乾隆接雍正的班,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清朝江山三代不出问题。

比起《康熙大帝》来,我更喜欢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还记得中央电视台在一套黄金时间隆重推出新年开门戏——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时的盛况吗?《雍正王朝》播出之后,“雍正热”几乎成了全民狂欢。

电视连续剧热播,也带动了图书的热销。当时在河南,《雍正皇帝》数次脱销。那种文化热,今天这些低头刷手机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很多观众和读者被二月河吊足了胃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结局,他们甚至埋怨二月河为什么不快点写。还记得当时很多媒体报道,为赶写《乾隆皇帝》,二月河累倒了,累病了。

在二月河看来,雍正勤政、处事作风强悍,个性复杂,也极为有特点: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可以任劳,但不能任怨;极其勤奋但刻薄寡恩,生活少趣。

雍正勤政到什么程度呢?二月河算过一笔账:雍正留下来朱批御旨大概有1千多万字!他写书13年,5百多万字,雍正当皇帝当了13年,朱批御旨1千多万字,可他还要召开会议,还要会见大臣,还有种种的国事应酬。雍正之勤政可见一斑。

“老秦人”孙皓晖花费16年,潜心完成了《大秦帝国》这部全景式的秦国历史小说,6册11卷,洋洋洒洒540万字。他写的就是“崛起”,就是那种开疆扩土、强势崛起的巍巍大秦。他认为秦国是中华传统的正源,所以,他笔下的“老秦人”形象,相当“高大全”,他喜欢说的一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秦人贫苦,无以为贡;秦人骨硬,无以折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类似:你!大!爷!的!

差不多同一个时期,写历史小说的还有凌力。凌力与二月河都致力于书写明清鼎革之际的帝王历史,但两位作家又各有侧重:凌力侧重于对明代灭亡缘由的历史追问和清代兴盛奥秘的哲理性探寻;二月河则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落霞”上面,他写辉煌的鼎盛时期,充分展示了辉煌的局面,也揭示出了封建制度终将灭亡的必然性。

二月河小说,坚持大众化、平民化叙事,彰显出文学艺术为娱乐消遣服务的原始功能。这也是二月河小说的本色。结构大开大阖,语言“文白夹杂”。史诗规模、通俗品味。

分析“二月河现象”,我觉得核心在于新旧文化的碰撞。二月河一方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去解读一个时代的兴衰起落,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兼顾大众文化的需要,在人物塑造上又成功运用了心理分析等现代表现手段,使作品内在的传统文化口味与外在的商业文化气氛巧妙地融合,创造了新旧文化碰撞的一个奇迹。

成名后的二月河很清醒,他说:“所有的牌子都是自己砸的,作家也不例外。作家越出名,读者寄予他期望值就越高,这个时候,作家就要慎之又慎,努力写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决不让读者失望。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自然生命一样,都有衰落、消亡之时。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使自己的创作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一旦有一天被读者厌弃,就应该赶快退出文坛。”

3. 二月河小说的名士和人文情怀。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凌力与二月河都致力于书写明清鼎革之际的帝王历史,在塑造“士”的形象方面,两位作家又各有侧重:凌力的视野更开阔,她对“士”的形象采取的是一种全息观照,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思考;二月河则对封建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传统文化治国济世的功能与政治智慧的消极作用进行了辩证剖析。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名士形象:布衣系列、王室系列和臣相系列。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名士形象相比,二月河笔下的名士比如伍次友,集清高出世和理智刚烈于一身,是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在对名士形象塑造上,二月河刻画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名士,多隐于幕后为帝王师的谋臣,如伍次友,如方苞,如邬思道。他们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康熙大帝》[1]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曾为康熙帝师傅的伍次友,被吴三桂所擒。吴三桂问他,把康熙对抗三藩的战略告诉我,否则我让你生不如死。伍次友笑问押解他的人:“你见过国士之风么?”言毕,毅然蹈水自尽。

苏麻喇姑,从小没爹没娘,在宫里寄人篱下。她爱上了伍次友。

伍次友可爱吗?不好说。苏麻喇姑爱上这样一个人,其实等于被抛弃了。就像流行歌曲所唱:“我爱上了你等于爱上了错。”这就预示着她的命运不会得到很好的结果。就像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那个科学家爱上了那个女仆,为了她,放弃了体面的身份,解除了婚约,一夜风流之后,那女人一消失就是三年,然后又找他。见面,吵架,原谅,和好,之后呢?还不是一样被抛弃?那女人来历不明,你说是妓女?不是。是小三吗?也不是。为了钱吗?不是。为了情吗?也不是。科学家和她之间,一个现代,一个古典,原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就是一个谜,永远解不开的谜。这就让有拯救欲的男人无法自拔。她坏吗?也说不上,她就是喜欢玩游戏,感情游戏,爱上又消失的游戏。遇到这样的女子,你要是不躲,那就神魂颠倒。你就别想安宁了。最近电影院上映的《印度合伙人》,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我的学生看完电影后说:《印度合伙人》是一部很值得讨论的电影。它是一部呼吁“女权自由”的电影,一个男人为自己心爱的老婆不再受愚昧思想侵蚀,受尽嘲笑、吃尽苦头只求研发卫生巾。透过本片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广大印度妇女的悲惨命运,更令人绝望的是,这些妇女对男主角的行为避而远之甚至多番羞辱,包括他深爱的妻子,还有父母姐妹。后续发展虽是努力定有成功的励志故事,但其结尾设计颇有辣眼睛之感,也正是影片最让人争议的地方:片中的女性被思想禁锢,导演呼吁女权思想解放,但是又怕所谓的女权主义的攻击,硬是给男主角设计了一个回归原配身边的戏码,说到底,导演思想也并未真正解放,影片里真正能代表女权的,恰恰是帮助男主角又爱上男主角的女配角。其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独立自由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女性之光。讽刺的是,男主角一家,包括妻子,离开他、攻击他是因为觉得他让她们受到了外人的羞辱,回到他身边也是因为他成功了,周围人开始“跪舔”他,她们不再需要忍受羞辱,从来不是理解男主角的爱和理想。如果这故事还有后半段,我想它一定是个悲剧,男主角跟原配的思想差距已经不足以让他俩说上一句话,这会导致其事业和初衷日渐萎靡。

苏麻喇姑爱上伍次友,无法控制。苏麻喇姑死前,听说伍死在江南,让人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汉水,随着汉水可以流到长江,这也是一种回归的理想吧。

在《康熙大帝》刚刚完稿后,有人问二月河自觉最像他书中哪个人物。二月河回答“伍次友”。比起“机算阴谋遭鬼神之忌”的方苞,比起自认“阴谋家”的邬思道,铮铮铁骨中带着清高出世的伍次友,怕才是“理智刚烈,心地慈软”的二月河心目中理想的寄托。

二月河小说中“士”的形象多有传奇色彩,既洋溢着封建社会特定人群的精神面貌和风骨气质,也承载着作者复杂厚重的情感和微妙细腻的心理,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二月河怀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钟爱与敬仰之情,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尽情展示。

在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2] 中,二月河虚构的知识分子邬思道,本是“无锡有名的才子,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南京春闱,三场考试下来,“时文、策論、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这样的人,按说,考试百分之百没有问题吧,可是,命运弄人,主考官竟然以举子送礼多少取士。邬思道名落孙山,也就不奇怪了。

生性耿直的邬思道,叫上数百名落榜举人一起,大闹南京贡院。结果呢,不法官员被抓,同时,他带头闹事,扰乱公共秩序,也被朝廷通缉。逃亡路上,又被土匪打折了两条腿。

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邬思道从此蛰居武夷山清虚道观十年,等到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这才敢回家。邬思道在这里思考了老子所说的道德。老子批评仁义,不是鼓动世人向下沉沦到不仁不义,而是向上超越到玄德。老子没有反道德,相反,他谈的正是“道德”。《道篇》《德篇》首章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后来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不是偶然的。显然,老子是想告诉人们何谓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邬思道十年遁逃,一朝归来,按理应大彻大悟,远离是非之地。但他还想继续“上进”,苦头还没有吃够。现在让他去“采菊东篱下”,他还没有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呢,放不下。桀骜不驯的性情还没有收敛。康熙末年,他再度入世。这个落魄江湖的残疾文人,来到皇四子胤禛的府中,作为谋士,为胤禛赴汤蹈火、出谋划策。两条腿折了,还有脑子。

夺嫡之争,往大了说是国本,往小了说,那是皇帝的家事。邬思道竟然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他暗示胤禛应表现出恬淡闲适,无意功名之心。胤禛心领神会,工于心计,善于伪装,在父皇面前,装扮成一种“和光同尘、与世无争”态度。同时,对众兄弟,邬思道让胤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胤禛(即雍正帝)即位后,邬思道便劝胤祥:“铁帽子王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胤禛是怎么回报他的呢?登基之后,先杀了邬思道。理由是什么?胤禛杀人还需要理由么?如果非要问,那就是他知道得太多了。

邬思道博古通今,他明知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更何况,胤禛,人称“冷面王”。可他还是选择了去做谋士,而不是克保全身、做白云野鹤。也许,在邬思道看来,谋士的使命就是助胤禛登基,这就是他认为的理想,也就是俗话说的“事业成功”。

4. 二月河为新时期文学走出“象牙塔”,走向新的繁荣提供了一种借鉴。

每当开始写作时,他习惯燃起一支香。一支笔,一叠稿纸,这样就可以和自己书的人物倾谈古今啦。

生活中,和人聊天时,他喜欢抽家乡特制的“白河桥”香烟,笑眯眯地吞云吐雾。

二月河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参军入伍,当了10年兵。当工程兵、挖煤、筑路、修桥、盖房。这10年间,他充分利用休息的时间,读完了二十四史。

在军营的10年,他先后入党、提干,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

1978年,凌解放由连队副指导员转业到河南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

1982年,凭着19万字的研究手稿,他成为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20多年前,尚未成名时,他把一篇叫做《史湘云是禄蛊吗?》的万余字的红学论文并附有一封长信,冒昧寄给了红学家冯其庸。冯其庸觉得不错,就推荐这篇论文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后来,又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凤凰巢与凤还巢》,引起“红学”界的重视。

不久,1982年10月,他作为年轻的红学理事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第二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会上冯其庸先生和其他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时,有专家叹息说,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当前历史小说还没有人来写康熙皇帝。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凌解放脑子一热,来了一句“我来写”。

接下来,他就着手看资料,整理思路。康熙8岁继位,15岁智擒鳌拜,19岁决意撤三藩,23岁收复台湾。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这些资料他都相当熟悉了。1984年,40岁的二月河开始写作“康雍乾系列帝王小说”。他以1年1卷40多万字的速度创作,写作了13年,共计5百万字。二月河一直固执地坚持不用电脑写作。他解释说,他一度也想尝试学电脑,就拿出几张废稿,让一位打字员帮助打出来看看。结果他发现,电脑打印的文章看起来非常漂亮,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视觉效果。他一下子警醒了,从此不再用电脑写作。他把用钢笔写字比做手擀面:“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可比用机器压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

二月河厚积薄发大器晚成,40岁才发表第一部作品。

二月河持守小说的地域化特色,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掺杂了缠绵绯恻的儿女情长,用通俗的形式鸟瞰历史、关注人生。

在《雍正皇帝》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媒体竞相报道二月河,标题往往是:《“落霞三部曲”横空出世》。我一看,这记者一定不是特别了解写作的艰辛。哪里有什么“横空出世”呀,那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爬出来的。有个广为流传的二月河公式:名气=才气+运气+力气。他的才气不用说,研究《红楼梦》,这就为他今后写作打了一个底子。二月河虽然只有高中毕业文凭,但在青年时就大量阅读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名著,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审视角度。

这运气,除了像冯其庸这样的伯乐,就是时代的大势:历史小说大众化,这就与当下文化环境发生了同频共振,通俗一点说,就是“踩到了点上”,他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官场政治的百科全书”。如果他去写先锋小说、纯文学,估计也难有这样的影响力。事实上,他的创作本身就是对同时期的先锋文学创作方向的一种矫正,他的成功也为新时期文学走出“象牙塔”并走向新的繁荣提供了一种借鉴。二月河是真正的“时代作家”。

这写作需要力气呀,一点也不比“搬砖”轻松。当时家里太穷,用不起电扇,夏天太热,他就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写作时把脚搁水桶里,既挡蚊子,又降温驱暑。有时实在太困,他甚至拿冷水浇头。

古有“悬梁刺股”的励志故事,说苏秦读书困了,就采取“悬梁刺股”的办法,让自己清醒,然后繼续读书;今有“烟烫胳膊”。二月河冬天写作时,寒风刺骨,墨水都能结成冰,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瞌睡难耐,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胳膊,用以驱赶疲惫、清醒神经……困意来袭时,他点燃一支香,让香烛腾起的烟雾把自己熏醒。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开山之作。当时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晚饭后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他再起来写作。“一天三睡三起,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忙中偷闲写书,他也招来一些流言蜚语,说他不务正业,用公家的稿纸写自己的书。

正因为这种碎片化的作息,二月河练就了独特的“睡功”。他坐在沙发上就能睡着。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20年里,他写出了520万字的鸿篇巨著。

从1984年写到1996年,他甚至以透支身体为代价顽强地坚持创作。写完《康熙大帝》第一卷时,他积劳成疾,因劳累过度得了“鬼剃头”。在赶写《乾隆皇帝》的完结卷时,二月河终于累倒了:不仅患了糖尿病和脑血栓,还中风了,因此《乾隆皇帝》的最后15万字是他一边打着吊针一边写完的。2007年,二月河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过一次名为《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谈康雍乾三帝的塑造》的演讲,他在回答读者提问时表示:“当时已经写不动了,但就是觉得如果没有写完,就是死了心里也不踏实,因此强撑着把它写完了。”

长期写作伤了身体,二月河近年一直身体欠佳,得了糖尿病,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折磨”得他不敢吃好东西。1998年他曾经因患糖尿病和轻微脑血栓,在石油二机厂医院住院治疗。在2000年中风之后有段时间半身不遂,在病床上写完《乾隆皇帝》,他就基本上不再写作了。二月河曾经被诊断有脑栓塞,左半个身子呈麻木状态,写作时有明显感觉障碍。糖尿病带来的眼疾,让他看东西不太清楚。尤其是写长篇小说,一部动辄1百多万字,非常耗费心血。医生告诫他不能大量地写作。他就写随笔、散文,在报纸上开专栏,写人生感受,对一景一物的看法,也出了本集子,叫《二月河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只要你喜欢,就不觉得苦。写作苦吧?二月河说,以前写到凌晨3点出街转,看到有人还在灯下打扑克,也折腾到3点钟,其实和我写作一样辛苦,但大家喜欢,就乐此不疲。

二月河,真名士。出门仍常坐人力三轮车,不爱穿袜子,习惯光脚穿布鞋。年轻时他的酒量确实大得惊人。患糖尿病、脑栓塞,他自然有所节制了。

二月河有一个座右铭,叫做:“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二月河还有一个版本的座右铭,那就是南阳卧龙岗上一块石碑上所镌的10个字:“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

但凡有人请他题字,每一次他都会写“好好过日子”。这是他的家训,也是他一生做人的底线。有一次,有人笑说:“这句‘大白话’与你的盛名不太相符”他又补上两句:“好好读书,好好读报,好好过日子。”不由想起诗人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中的诗句:“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5.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虽未上过大学,但二月河现在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成名后,有关部门要授予他“全国自学成才奖”,他调侃说:“还有成才不自学的吗?”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二月河也一样。记得前些年,我看过一部电影《白银帝国》,写的是晋商票号的事。这家私人银行名字叫天成元,是康家的百年家业。张铁林不演皇帝了,改演里面的主角康老板,有了点人味了。郭富城演三少爷。名人,大场面,金银财宝,女人,偷情,乱伦(三少爷和他的爸爸争一个女人)等等“时尚元素”,应有尽有,抢夺票房是志在必得。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六频道还看了他们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首映式,花重金做广告。

电影场面很大,很喧嚣,很张扬,甚至连偷情都那么轰轰烈烈,但我实在没有记住什么。晚上,我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了电影频道的一部美国片《当幸福来敲门》,却感触极多,很多台词我都找笔记了下来,因为它们让我哭让我笑,催我奋进,让我警醒。

这是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片。片中的主角叫什么来着,我忘记了,应该是快而立之年的男人吧,黑人。

影片的开头就是他在看电视,手里专心致志地玩弄着魔方——后来,他的命运就被这只魔方彻底改变。

他好像总在为赚钱、为孩子、为老婆、为家庭开销而奔波,不,是奔跑,总在跑,是的,飞一般地,拼命地跑,否则,他就可能失去机会,没地方住,跑得慢一点孩子就可能被要离他而去的老婆夺走,他也有可能失去工作机会等等。

挣钱太难了,他一次次倒霉,为此他多次欠房租,欠儿子幼儿园的学费,欠税金,万般无奈之下,能够选择逃跑的他只好逃跑了,比如说坐出租车,发现钱不够,于是他愁准机会就跑……。

他也流过泪,但更多的时候,他仍然在坚持不懈。每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他就想起托马斯·杰克逊在《独立宣言》中的话,就是那些关于追求生存权、自由权和幸福权的话,是的,是幸福权。杰克逊在《独立宣言》中几次提到幸福这个词,这有些怪异。他在思考自己的幸福。

是的。他说,我人生的这个部分,这个阶段叫冒傻气。很多时候,他只能自己给自己鼓掌。老婆离开了他,他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可是他一个推销员怎么养活孩子呢?银行账号只有21元了,不交税就得坐牢。没有任何警告。怎么办?房租交不起了,连最便宜的汽车旅馆费也交不起了。不知道住在哪?他抱着儿子住了一夜厕所。

在极端无奈、几乎活不下去的日子里,他却对孩子说:孩子,如果有梦想,你就要设法去捍卫他。

每次路过证券交易所门口,他都看到每一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他问一个人:交易员的工作得大学毕业才能干的吧?那人说:不一定,只要你熟悉数字、拥有相应资格就可以干。

数字?他天生就对数字痴迷,当时正流行一种叫魔方的游戏,很少有人能够将魔方的六面全部转成同一种颜色,他却可以做到。他抓住机会向一个证券交易所的负责人推销自己的数字天赋,并当着那人的面,将魔方转到了同一种颜色。那个人向公司推荐了他。

他得到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里实习生的位置,6个月内没有工资。6个月后,20 个人中只有一个人会被录用。他还是去尝试了。面试那天,他因为欠停车费被警方拘留了,他必须得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银行上班为止——这样才能查到他银行账号里的钱。从拘留所出来,他得跑着去面试,他带着一脸油漆(因为前晚欠房租,被房东要求给墙壁刷漆)。他的诚实感动了招聘人员,顺利地成为实习生。

从推销员到实习生?妻子忍无可忍,看不到希望,放弃了他,离开他和孩子去了纽约,投奔姐姐去了。她不再相信丈夫说的什么“会好起来的,相信我”之类的话了。

实习生的机会,他还是把握了。中间的痛苦他人无法想象,他去卖血,去住收容所,……6个月,经济来源就是那6台扫描仪——他得推销出去,才有生活费吃饭。为了赶地铁,他手里的扫描仪被夹在了车门外面,地铁开了,只得放弃那台可以用来支付他一个月生活费的扫描仪。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手拿扫描仪,他不顾一切地去追,跑得飞快,他被汽车撞了。司机下车要送他去医院,他忍着疼痛站起来,继续奔跑。为此他跑丢了一只鞋子。上班时间到了,他只得穿着一只鞋子去办公室上班。为了拉到客户,他费尽心机。他上班时间不敢喝水,因为这样可以不上厕所,他得5个小时内干完8个小时的工作,这样才可以节省时间去接孩子,必须在下午5点30分之前赶到收容所排队等免费的床位,否则他和儿子就没地方住。教会里面只收容妇女、儿童,男士不行。

但是,他从不抱怨,从不气馁,从不把怨气和忧愁给孩子发现。他一次次地带着孩子走投无路,一次次地坚持了下来。在疲惫不堪跑去推销业务的时候,他还答应孩子:我们今天有可能去看橄榄球比赛。最终,他成功了。通过了实习期,转为正式工作人员。他可以掙大钱过上上流人士的生活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在二月河看来,最终能熬出来,一靠运气,二靠才气。“如果没有冯其庸先生的鼓励,单凭我过去的精神蛮干,80%的可能性要失败。”同时,也跟他的努力坚持有关。“我觉得自己是个写东西的料,可以以卖文为生。”

二月河说,当时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写书,而是写出书来往哪里投稿都不知道,找了很多出版社都吃了闭门羹。那是二月河一生中最焦虑的时光。“头发都掉光了,大片大片地掉。”二月河当时很迷茫,知道自己能写,但写到什么样的程度够得上发表的水平,他把握不准。他非常感激当初赏识他的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1985年,冯其庸看完《康熙大帝》前10章后对二月河说:“你不用研究什么红学了,这就是你的事业。”冯其庸鼓励他说,尽管写,书写出来由他帮忙找出版社。后来他给红楼梦学会捐款30万元。

台湾的历史小说家高阳也有类似遭遇,老一代的学者基本不谈论高阳,所以高阳要自称野翰林,虽无学历,但自认学问在学者之上。他很重考证,对八旗制度的研究他应该算是第一人。他的考据一方面是兴趣,一方面是给学界看,但高阳很受年轻学人认可。

“当时我在文学界毫无知名度。我一个高中生说写了《康熙大帝》,肯定会被扔到废纸篓里,但如果说我是红学会理事,写了一本《康熙大帝》,人家可能会看一看。没办法。”说起昔日的辛酸,二月河感慨万千。

在《康熙大帝》由台湾巴比伦出版社出版时,他写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 “……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和我同路跋涉过人生,唉……很遗憾,没有,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本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不曾在凌晨一点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不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趾甲,血流了一路而浑然不觉。假如他看见我裁开包水泥的牛皮纸袋作卡片,一字一句地摘录那些古典书籍。他就只能如实说,二月河不过是文坛一痴。”

据2018年12月1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记者 刘我风 徐颖 门天清 通讯员 孙琳菲),前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著名出版家周百义早在1987年还是一个见习编辑时就和二月河打交道,见证了二月河从一个市委宣传部小干事成长为全国著名作家的过程。他告诉记者,1990年他终于等到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手稿,199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与二月河签署出版合同,“稿酬只有千字20元,合同期10年,每万册再付原稿酬的8%。到了1999年6月份,由于电视剧的拉动,《雍正皇帝》的销售达到了203036套,15227720元码洋……1522万码洋,按25%的印刷成本,60折发货,其中有35%的毛利。而二月河,如果按照印数结算稿酬,原稿费的百分之八再乘以印数,所得也会寥寥无几。于是,我与社领导班子商量后决定,主动给二月河的稿费按版税6%结算。这时,按出版社与二月河最后一卷签定的合同时间,距到期还有5年。后来,很多出版社和书商找到二月河,说,长江社才给你那么一点稿费,你把稿子给我们吧。二月河总说,人家长江社够意思,我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人家主动给我增加了稿费。”200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二月河文集,这就是被称为“落霞三部曲”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一共13卷。长江文艺出版社按照版税12%给二月河付稿酬,二月河却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把自己的版税降到10%。

有媒体搞了一个中国作家财富榜,二月河曾经以1200万的身价位于第2位。我对这个中国作家财富榜曾经写过几篇论文章。后来,看到有记者采访二月河,问他对这个排行有什么看法。二月河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个事情,你们媒体应该大气一点。我知道巴尔扎克写了个《葛朗台》,葛朗台数钱,数的是自己的钱,现在这样的人也数钱,数的是别人的钱,我觉得连葛朗台的品位都达不到。替别人数钱,然后公布出去,这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大帝》这几部书原来拿的都是稿费,不是版税。《康熙大帝》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一次性印了40万套,你知道我拿了多少稿费?8千块钱,这是事实。《康熙大帝》最初的稿费是千字7元,后来千字14元、20元、30元,再涨,我说不要了,我稿费30元就可以了。后来,改了版税,才有了一些收入。这件事不想多说,不愿意和葛朗台打交道。”

二月河曾经对媒体解释:“《康熙大帝》第一卷,我拿的是稿费,不是版税。第一卷千字7元,第二卷千字14元,第三卷千字20元,第四卷千字30元,到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千字35元。出版社在当时已经给的是最高了。这种情况贯穿在我整个写作中。这两年版税收入才多一点。外人是按照我的书值多少钱,乘以10—15%,再按照印刷量算。这样算,我当然收入高了。我也承认,我在中国作家中收入应该说名列前茅,算是比较多的。但我目前还没这个力量,拿出稿费组建一个团队或成立一个基金,来鼓励作家写作。如果将来有条件,我可能会有这种想法。”

《乾隆皇帝》最后一卷写到刘墉下朝归府,在一个寒夜与卖烧饼老汉话桑麻。二月河将一段宏大的历史,回归日常聊天。

是啊,再大名人,最后都要回归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嘛,更多时候就是数着钱过日子,就像做小买卖一样。犹太人被称为世界商人,他们有着天生做商人的智慧,他们的营销法则是“要么把更多的产品卖给同一个人,要么卖给更多的人同样产品”,永远没有“薄利多销”的说法。

6. 二月河和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岩》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高阳《胡雪岩传》的热销,胡雪岩一度被商人们当成了励志榜样。

和高阳小说的“小桥流水看烟波”不同,二月河和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岩》[3]则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的胡雪岩,作为商界领袖,能明白大势,努力经营最大的客户——国家;能认准商机,敢赌敢拼;能讲究诚信,戒欺戒骗。

胡雪岩有勇有谋,他既嗅觉敏锐,洞察商机,又敢于决断,在短短10年間积累了巨额财富。一方面,作为“人”,他精通人情世故,处事得当,把中国人“眉梢眼角、言来语往”的功夫琢磨得透彻。他急公好义,有情有义。他笃信“只有诚信,方能保和谐平安”。另一方面,胡雪岩成了戴上了正二品花翎顶戴的官商之后,就必须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官家,很难按照市场规律经商,只能看官家的脸色或者投机于官家的喜好。

胡雪岩是政治家吗?如果是政治家,他会那么讲义气,而且只巴结左宗棠一个人?他最后倒台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左宗棠走得太近,建立了太牢靠的关系。左宗棠多次在皇上面前为胡雪岩请赏,胡雪岩被晋升二等侯。左宗棠倒了,他也就被盛宣怀和李鸿章的组合取代。作家高阳在《胡雪岩传》的后记中说:“胡雪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争议发展路线下的牺牲品。”高阳说胡雪岩最大的优点是“听别人的话”,别人说话他能认真地听,而且是真的听进去了,还能有点睛式的评论,这样,讲话人感觉受到了尊重。

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军事上有两个大将可以说战功卓著:一个是白起,另一个是王翦。但是,两个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白起被逼自杀,王翦则得以安享晚年。个中原由,耐人寻味。

六国中最为弱小的韩国是被白起率军灭的,六国中最为强大的楚国和齐国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的。两个人都能打仗,但是面对“冷板凳”时,人生态度则完全两样。白起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牛,甚至竟敢怪秦王不听其劝告。最后,秦昭襄王赐剑逼迫白起自杀。

相比之下,王翦谨慎又成熟。在和楚国作战时,即使暂时被冷落,他也只是回老家修养,并不多言。秦王见前线打了败仗,去王翦老家,让他再度出山。他率60万重兵出征前,秦王亲自到灞上为他饯行。王翦这个时候提出的一个非常贪心的条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秦王一听,心想你咋这么没出息啊。准了。王翦说:“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其实,王翦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子孙后代贫穷,而是为了让秦王对手握重兵的自己放心。

胡雪岩,终究还是缺乏王翦的智慧。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盛宣怀比胡雪岩年轻21岁呢,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又智慧,这就是“后生可畏”。盛宣怀主持电报局的时候,就已经赢得李鸿章的赏识,但他没有像胡雪岩那样,只和左宗棠结盟,他和张之洞之间也有很不错的“好大哥”关系。那个时代的电报局就类似今天的大数据企业,而胡雪岩从事的多是传统的票号、钱庄、当铺、生丝、土地等等貌似稳妥的旧式企业。在时代大势面前,胡雪岩也无能为力。还有,胡雪岩姬妾成群,骄奢淫逸,贪婪好色,其人性之“恶”,触犯了商界的忌讳,导致被手下欺骗,断送事业。没有官方的后台支持,他建立的商业大厦将倾覆,恐非一己之力可以支撑。传奇巨商胡雪岩破产了,他的票号、钱庄遭到挤兑,阜康上海总号倒闭,接着各地的阜康钱庄纷纷倒闭。胡雪岩被革去道员职衔,他的10多名妻妾大部分各自散去。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作家就是作家,写字是强项,做生意就难说。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好。高阳写了胡雪岩系列小说,大家都以为他很懂经商之道,他自己也觉得做生意比写作更难,事实上呢,他在财务上混乱不清,投资永远亏本。他自己的钱都理不清楚,投资股市也好,做生意也好,结果都是失败的。同样靠版税生活,人家金庸过上了富足体面的生活,而高阳呢,105部小说的版税,照样生活过得狼狈不堪。

2007年,二月河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过演讲,在讲到为什么命名为“落霞三部曲”时,二月河先生这样说:“大家都见过晚霞,很漂亮,但很快它就下山了,接下来的就是漫长的黑夜。康雍乾三位皇帝作为个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但是當时中国本来有机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却因为他们的一些政策,使得中国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作为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是要负一定历史责任的。”

最后,引用马未都的话作为对先生的缅怀:“二月河先生抛下他的皇皇巨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突然撒手走向天国,令人震惊;先生享年并不高,七十三人生大坎未过,甚为可惜。先生年至不惑才动笔创作小说,可谓大器晚成。帝王三部曲行云流水,气势恢宏,尤见天赋异禀。先生为大众普及清史功不可没。今日先生驾鹤西归,愿先生天国无世俗烦恼,无有挂碍。”

参考文献

[1] 二月河. 康熙大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 二月河.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3] 二月河,薛家柱. 胡雪岩[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二月河胡雪岩康熙
二月河自修止谤
胡雪岩聘人才
积累信誉
自修止谤
如此原因
二月河拒做官
年度第21期,P.84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