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荷塘月色》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

2019-09-10赵海英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

赵海英

摘要: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梳理2000年以来有关学术界的文学解读和教育界的教学解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能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以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荷塘月色;文学解读;教学解读

一、《荷塘月色》的文学解读状况

2000年以来,人们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读《荷塘月色》,如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等,构建了一个多元纷呈的解读时代。这时期对《荷塘月色》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主题解读更加多元

方贤绪在《一种多元文学观的个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非社会学解读》一文中,用非社会学的解读方法解读出《荷塘月色》实质上是作者情绪的排遣。姚敏勇提出,朱自清所展现的荷塘月色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主观精神世界的荷塘,是他们那代知识分子理想的精神世界。孙绍振用结构主义批评和自己独创的“错位美”批评方法认为朱自清的苦闷不是政治上的而是伦理上的。

(二)“芳草美人说”的争鸣

高远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朱自清是借用荷塘平息自己内心的爱欲骚动。吴周文、陈长红对高远东的论点提出质疑,并认为《荷塘月色》是抒写自我人格理想的文本。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倪浓水、杨朴等人。

(三)关注文本的“内部研究”

张卫中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在《<荷塘月色> 解读中的“意图谬误”》一文中指出,一直以来,大家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争论不休,实际上是围绕“作者中心”打转,应该回到文本和读者为中心的道路上来,《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典范的写景散文,应该当作一篇写景的散文来读。杨肠文章用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语义学、精神分析等关注作品形式研究的理论方法解读文本,认为多年来大家只关注对作品的形式以外的“外部研究”,应该关注《荷塘月色》的“内部研究”。

(四)多元解读的批评与反思

侯昕燕在《当文学经典遭遇消费时代——以<荷塘月色>的阅读为例浅谈文学经典阅读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在消费时代汹涌的大潮下,文学经典被颠覆得体无完肤,讨论阅读经典的界限,就要从文本出发,在符合文本语境的前提下进行文学视角的阅读与剖析。张志忠在《恢复感觉理解含混体贴文本——文学教学与文本阐释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政治仿徨说”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方法已属陈旧。但对超前的“芳草美人”说也不赞同。他主张强调贴近文本,以文本细读为路径进行解读。赖瑞云在《混沌阅读》中提出了“吸引子”理论,认为多元解读不是乱续,而是多元有界。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荷塘月色》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性质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否定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荷塘月色》的教材、教参内容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

经过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2000年开始出版的教科书发生了很大变化。《荷塘月色》自1996年起在人教社的语文教材中就没有任何删节。在这套教材中同样是以全文的面貌出现。

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课后练习如下:

(1)朗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然后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2)课文描绘景物,运用了通感方法。分别指出其感觉的转移,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方法,增强了表现力。试说说下边几例的巧妙之处。

(4)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试就下边几例作一些说明。

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②(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③悄悄地披上了大衫輕轻地推门进去

④路上阴森森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⑤田田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

⑥远远进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5)背诵第4至第6段

教参对《荷塘月色》的解析共有四部分:课文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课文说明”对《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在采用传统多数看法(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的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看其他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语言的教学作为重点和难点,又指出教材第一次提到通感,教学中要简要向学生说清楚。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5年3月第2版)

第一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历其境,感受作者的脉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以此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人教社将课后练习设置成“研讨练习”如下:

(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背后有什么样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s)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荷塘月色》的教学实践

2000年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焕然一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一线教师不再满足于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如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的教学设计,读议述结合的教学设计等,这些教学设计都突出了课改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導者。尤为突出的是对主题解读,教师们不再局限于一种说法,而是把诸多观点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项香女老师在探讨朱自清的不宁静时,呈现给学生三种原因:内心矛盾、大革命失败、家庭矛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教学解读有以下特点:

主题解读多元化。每套教参在教学建议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都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教参后面都附有不同学者、研究者的不同意见的文章。普通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以讨论的形式提供政治、生活两种角度的主题,课标版的教材课后习题也附有不同学者对《荷塘月色》主题、语言、结构方面的评论。这种多元的解读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本类型以“定编”姿态的出现。2000年以前的版本多以“例文”的姿态出现,为了例证某一语法知识或者某一写作方法,不惜“削足适履”,文章被抽去了灵魂,根本无“美”可言,更无“审”的需要。2000年以后的版本都全文选入文本,并积极向“定编”靠拢。2005年的课标版完全以“定编”的姿态出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阅读鉴赏”。整体把握主要是欣赏景物描写、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品味精美语言。课后第三题,把著名专家学者的观点罗列出来,供学生参考、讨论。以上都体现了定编的意图。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2005版的课标版的阅读鉴赏的目标有三个: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应用性目标。教参中提供的问题探究共有四个: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注意及时吸收、借鉴文学界的新成果。2003年普通版的教材课后资料:封先勇的《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发表于1998年,张福霞的《孤独知为何生——关于<荷塘月色>主题“再思考”的思考》发表于1999年,王家宏的《人生的忧伤虽轻犹重似淡还浓——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再商榷》发表于2000年,这三篇都是最新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的文学和语文趋于同步,共同奏出了和谐的旋律。文学提供给语文的知识范式是多元的,而语文对其则是选择吸收,最突出的是对主题研究的吸纳。教学解读纠正对主题的解读,及时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使文学和语文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系统。他们各自有独立的发展规律。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起引领作用,而教学解读从文学解读中得到启蒙,就要对文学解读的成果进行吸收。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要受当时的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如何处理好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相互促进与发展?教学解读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吸收文学解读的成果?选择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这些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三、语文教育发展引起的几点思考

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改革,教学解读注重吸收文学解读的解读理论,才出现了现在教学解读的多元繁荣。所以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教学解读,积极吸收文学解读中新的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解读的方法。另外,对于这些理论我们不能一股脑地“拿来”,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它适应语文教学的规律。这就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解读的稳定与更新

教学解读要科学对待文学解读的成果。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积极吸收文学解读已有定论的最新成果,及时修正,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凡事都要有一个“度”,既不能过于滞后,形成巨大落差,也不能急于求成,影响教育稳定。

(二)文学解读的鉴选和转化

教学解读需要文学解读的启蒙,但把教学解读等同于文学解读有失妥当。文学作品一旦选人教材,在其固有的意义之外就又加了另外一层意义:教育意义。在进行解读时就要考虑到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等因素,如果我们一味地把文学界专家高大上的解读硬搬到课堂中来,恐怕是吃力不讨好的。著名的特级教师蒋学晶在谈到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时说:“我们不是一般的读者,教学解读要防止“过渡诠释”,要关注社会群体意识,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中;要防止“超视域”,遵从艺术创作规律;另外还要尊重学生阅读心理。”

(三)学术界要深度介人中学语文教学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文学界与教育界的长期隔阂带来的危害,一大批学者开始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钱理群和孙绍振合编的《对话语文》,孙绍振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王富仁与郑国民等主编的《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丛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另外,教科书、教参编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带来学术前沿新动态。最后,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解读观念,提升文学理论素养,并持之以恒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J].名作欣赏,2004(12):125-132.

[3]杨旸.《荷塘月色》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3(2):77-85.

[4]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增民.语文教材中《背影》主题的解读史[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现
相城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第一波荷花开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颖却失之苛刻
忆秦娥·故乡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