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美学中的广义社会学
2019-09-10刘璇
刘璇
摘要: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性学科。音乐美学在18世纪末出现,1850年后作为独立学科呈现在我们面前。音乐美学的审美对象包括人类学、心理学、广义社会学和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其中,广义社会学是从音乐社会功能价值标准入手,自古以来中国音乐与社会发展就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对音乐本质、音乐社会功能深刻而准确的认识,是人类思想史、美学史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在中国,则成为每一位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活动的美学思想基础和中国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音乐美学;社会功能;音乐属性
一、音乐与社会的互动
在这无穷尽的宇宙中,所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本身都有各自的属性,这是它们区别于其他不同事物的关键所在。概括来讲所有事物的属性都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大类,而音乐则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属性。音乐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等等,并以这些因素形成音响,进而构成音乐的载体,因此没有音响的声音也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另一方面音乐的社会属性表现在音乐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例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经济的关系、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音乐与宗教的关系等等。原始音乐来自人类的呐喊、来自劳动的节奏。人在呐喊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愉快、惊喜、愤怒、害怕的情绪。在《吕氏春秋》中,把音乐和人心联系在一起,用音乐来表达心声,从而可以通过音乐来观察世风,观察世风可以知道人的志趣,通过观察人的志趣可以知道人的品德,所以“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就是音乐能深刻地观察世道人心的体现。对君子“反道以修德”的倡导,提出“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向方”的主张,充分表明了音乐对治理国家、提高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中的这一句话是对音乐产生最概括的说明。音乐从产生之后便与人类、人类社会紧紧相连,社会从此多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因素,它反映社会的进步与衰退。社会对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制约着音乐的发展,它会促使音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然也会使音乐停止不前,制约某种其他音乐形式或内容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音乐艺术是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音乐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必须赶上经济的步伐,时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音乐的进步和停滞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这不仅仅意味着两者相互关联,而且这意味着其中一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另一方的变化。音乐与社会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隔阂没有竞争,但是它们在悄无声息的不断斗争,也就因此相互推动发展。不同时代的音乐都受到前几个时代音乐的影响,在当前音乐中或多或少的都会看到前几个时代的影子,当前的音乐总能明智客观地批评和保留前代的音乐,从而发展改善壮大现代的音乐。所以,音乐总是能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不断向前发展着。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来看,社会发展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多机会,在促进音乐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音乐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当时人们生活能力有限,劳动技术水平不尽人意,生产力低下,原始音乐则与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适应。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达了与劳动节日有关的思想和感情,这些曲调精炼简短,结构也不复杂,其中节奏是整个音樂旋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当时奴隶制度等级森严,音乐也就从那时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之后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宫廷音乐,应和着王室贵族;到了近现代,音乐作品中最为突出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音乐了。“五四”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后,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产生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是音乐家自我情感的表达、是音乐家用独特眼观看待事物的体现、是音乐家自我价值的展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用音乐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体现时代发展的面貌也就不同。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绝对主观的灵感是不存在的,必需有其他事物的触动,触动了创作者的心弦,给创作者带来瞬间的惊喜,让他们眼前一亮,浮想联翩,引发了创作的冲动,这就是灵感。音乐创作者通常会把他们创作的作品理想化。比如《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把他的这部作品与在艰难生活环境中与侵略者做斗争的场景联系起来;舒伯特把他的创作《里布底岛》序曲与遗留在记忆中的某一部分经验联系了起来。一次,舒伯特正无所事事,没有创作灵感,就在这时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舒伯特给他的朋友冲咖啡,他拿出了咖啡研磨机,突然他大叫了起来:“有了!有了!你这台绣了的老咖啡磨!”他的朋友问:“有什么啦?”“像这样的咖啡磨简直是太好了,主题和曲调都涌出来了!”之后舒伯特创作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
二、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
在上面我们已经说到音乐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几乎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当时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让听者释放情绪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也能使听者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人文事物,因此,好的音乐作品就是一部活的史书。
《乐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礼乐教化的传统,特别是吸取了荀子的礼乐思想,对音乐美育功能的认识是从“乐”与“礼”相互配合,发挥情感教育作用的角度来强调的。“乐”与“礼”的联系也正是由于它们有审美教化的功能,周公“制礼作乐”,两者一同进行,就是从里到外对人进行规范和教化,通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用音乐调理心智,用音乐规范行为。《乐记》和荀子的《乐论》都对“礼”与“乐”各自的作用作了论述。“礼乐”思想的根本在于维护帝王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就是理想中的远古社会的情况。那时魏武帝遵循的是清静无为的天道,崇尚简易的教化,秉承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臣民都顺从他,教化也都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时代的特征。正是因为在这种天人合一、百姓安详的时代,所以这时的音乐含有平和之气,以这样的平和音乐诉说自己的志向,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另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音乐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民间音乐现象的产生是与它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实际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民间音乐的功能和价值与这些实际的社会功用紧密相联。如生活性的小调、劳动号子;习俗性的歌舞表演;仪式性的器乐表演等等。民间音乐不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而且还有精神上的“娱人”作用。它是人性本质的表达,人们对社会与生活、劳动与自然、亲情与爱情、正义与强权的态度与体会在民歌中都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人们通过欣赏原生态民歌,聆听民间歌手唱的原汁原味的音调,感受和体验这些民歌所传达的不同的情感与内涵,思考和体味从民歌中所映射出的生活态度,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所结合。《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鲁热·德·利尔所创作的,当普奥君主组织联军向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反抗的时候,当时马赛志愿军们不断唱着由共和军战士谱写的《莱茵军战歌》,开赴巴黎,成功地占领了杜伊勒里宫。从那时起,这首歌曲就被更名为《马赛曲》,这首群众歌曲成为当时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都受到这首歌曲的鼓舞并在运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后来这首歌曲变成了法国的国歌。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其中《蓝色多瑙河》的引子就是描绘多瑙河的黎明景色:开始小提琴轻轻地缓慢进入,就像是在薄雾朦胧中看到的清清溪水,轻轻荡漾;圆号接着出现,由远而近,明亮广阔,引入遐想;木管组短小精悍的旋律与其他乐器和谐呼应,像是远方的回想;不断重复的大提琴声音逐渐加强并不断地重复,响亮高昂,似乎东方发白;之后又出现的旋律,明亮自然,像是黎明之时冉冉升起的旭日,进而光芒四射、闪耀的光辉撒向大地,给多瑙河两岸带去了温暖和光明;岸上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聚集在河岸上,满怀希望和欢欣,迎接“多瑙河的黎明”。再如人们过春节时所播放的《春节序曲》,其作者是李焕之,完成于1956年。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部序曲旋律明快,描绘過春节时人们扭秧歌的情景。在这首乐曲里锣鼓的节奏,是为了体现当时人们闹秧歌的欢乐气氛,主题是由陕北的民间唢呐组成,共两首。乐曲节奏欢快,恰到好处地映射出人们在传统节日里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三、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音乐的社会功能之所以能够发挥,主要是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发挥出来。音乐对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直接作用的事实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音乐欣赏活动在作品感知过程中寓教于乐,是音乐的社会作用得到发展,从而影响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历史广阔、社会复杂、文化深厚,从这些因素中,我们要去了解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了解创作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家们,了解音乐形式的发展,进而对音乐发展有更好更透彻的把握。音乐创作者是社会中的一员,音乐离不开社会,音乐家更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否则我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将会毫无生趣。
参考文献:
[1]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2][美]阿拉·古兹利米安.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韩锤恩.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5]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