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9-09-10唐庆安
摘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日渐由“知识的习得”转向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本文就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勇于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并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将核心素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语文教学更具适应时代进步与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功能。
一、重视读写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阅读与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脱离了阅读的写作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相互生成关系的基础上,巧妙架设“读”与“写”之间的桥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火烧云》一文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再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读来趣味横生。在向学生讲解和分析完文本内容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现了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绝美瞬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还不时地对烟花的美丽发出了连连的赞叹声。待视频播放完毕,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来围绕烟花写一段话。如此,通过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自主解读文本,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进而才能为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授提供前提。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与渠道,并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以便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在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贴合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过后,你有何感受?2.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找出文中关于老人的语言描写,思考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产生了什么作用?4.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其内在含义是什么?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否删去?为什么?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罗万象,其中多以感性内容为主,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鉴于此,针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文本中冷冰冰的文字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以使学生得以在直观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以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向学生讲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我再次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在视频放映之前,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伴着潮水的轰鸣声,感受来潮时的壮观景象。”待视频播放完毕,我趁热打铁,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吗?”“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波涛汹涌!”……如此,既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又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四、引导海量阅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
现如今,我国仍处于一个教育相对应试化的阶段,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都是用来服务于考试,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定量文化底蕴的积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之余根据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读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以便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提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之余,我时常会为学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朗诵类、展示类和表演类等几大类型。以“表演类”读书活动为例,指的是学生之间根据共同读过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改编,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将其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推荐类”读书活动则指的是学生可就自己近期讀过的好书进行好书推荐或发表读后感悟,并与全班学生一同分享、共同交流。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想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并在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媒介,将核心素养各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纳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沙兰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7(21):74.
[2]宋萍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7(32):26-27.
作者简介:唐庆安,男,1970年10月,籍贯:湖南永州单位:零陵区荷叶塘学校,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