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熟典雅 技韵双臻

2019-09-10李逸峰

新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风二王点画

李逸峰

赵孟頫《胆巴碑》,又名《帝师胆巴碑》《龙兴寺碑》,全名《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龙兴寺,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城内,一名隆兴寺,又名大佛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我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著有《松雪斋集》。子昂为宋朝皇室后裔,宋亡后,归乡闲居,后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学识渊博,文章、音乐冠绝时流,在书、画、印方面都称得上是一代宗师,是元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篆、籀、分隸、真、行、草诸体,冠绝古今。赵孟頫书学魏晋,深得二王笔法精髓,兼法李邕,书风典雅淳和,秀逸清丽,而不乏沉着庄重之气,后世将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书法并称赵体。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鲜于伯机评价赵孟頫:“子昂篆、隶、正、行、真草,俱为当代第一。”

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深感南宋以来“古法扫荡”,无论书法气象、形式技巧还是审美追求,都显得相对局促、荒率和单调,与晋、唐、北宋三个高峰期相比较,呈现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北宋“尚意”书风笼罩下成长起来的赵孟頫,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有力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所以赵孟頫极力主张回归到晋唐书法,提出了复古的要求,力求“古法”,反对沿袭宋人的格局与观念。具体从赵孟頫的书法实践来看,他反复临摹了大量古代法帖,董其昌曾称其临摹之功“无毫发不以真”。而其复古行为主要集中在对二王书法技巧的探求与效仿,对二王书风的尊崇和弘扬。他一生学书始终不离二王左右,但学古而不泥古,卓然自成一家。

在赵孟頫众多传世作品中,晚年楷、行作品最能代表赵氏书风。楷书中又以他63岁时所书《胆巴碑》尤为精彩,被誉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

此卷碑书墨迹,内容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为赵孟頫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奉元仁宗命所撰并书的碑文。胆巴是元代前期僧人,西番突甘斯旦麻人,世宗时被封为国师,仁宗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慈广照无上胆巴帝师。

该帖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 166厘米,125行,共923字。卷后有清姚元之、杨岘、李鸿裔、潘祖荫、王颂蔚、王懿荣、盛昱、杨守敬等人题跋,并钤有许乃普、叶恭绰等人收藏印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胆巴碑》点画精纯,笔法熟练,遒劲秀媚,顾盼有致,灵动多姿。虽出于碑刻的实用目的而界以乌丝栏,但因作者于楷法中间有行书笔意,通篇一气呵成,上下血脉相连,气息贯通,自然流便,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独有的神采。

赵孟頫非常重视用笔之法,他在《定武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子昂在这里点明用笔和结字二者都很重要,而用笔是首要的;且结字可以因时相传,因人而异,而作为书法最为核心的用笔,则千古不易。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赵孟頫所说的“用笔”,乃是指历来书家视为珍秘的“古法用笔”。 赵孟頫主张复古,其中对古人笔法尤其是二王书写技巧的推求是其主体内容。《胆巴碑》作为赵氏书法代表性作品,其用笔的成熟程度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从笔法来看,此卷完全从“二王”中来,典雅纯正,精巧细腻,同时又有赵氏基于对二王熟练把握后的劲健开张,沉着痛快。清人杨岘评此帖:“用笔犹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

具体而言,此卷行笔流畅,点画平实,匀称劲健,体现出对毛笔良好的掌控能力。赵孟頫特别重视点画的起承转合,用笔虽无大起大落,但随时进行微妙调整,于起笔、收笔以及转折等细节处见功夫,可谓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笔形起收精致,藏露之间饶有变化;笔形中段踏实,纯以中锋行笔,力透纸背;转折细腻,提按动作幅度不大,平顺流畅,丰润婉通。细微的调锋既避免了笔锋因方向改变而造成的轻滑,显得沉着稳健,也保证了点画质量的圆润匀实。临习此帖,不仅要体会赵孟頫的用笔特点,更要依此理解书法的用笔之道。

《胆巴碑》结体舒展,间架均匀,法度谨严,疏密合度,撇捺开张,字形方中趋扁。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规模李北海”,此卷笔法秀劲,浑厚沉实,醇和典雅,独具风格,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充分体现了赵体书法的风韵和神采,于古今书法中卓然超群,达到了“精奥神化”的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是今天学习书法的良好范本。

作者系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猜你喜欢

书风二王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七绝·春雪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