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019-09-10吴晓燕
吴晓燕
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自主学习、小组教学、探究合作的课堂改革教学观正在形成。但是,反思课改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们在语文课改中,注意避开普遍存在的问题,让课改真正发挥实效。
语文课改中的新问题
一是狭隘理解削弱基础。部分教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视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不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视遣词造句的训练,反而为了实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师如何深挖人文内涵。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表演课、科学探究课,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说”和“写”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都只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书,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形成知识碎片堆积,根本不顾课本编排的系统性,不能面向整体任务和聚焦核心问题,孤立了文本,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有的课堂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其结果是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没有与教师的“主导”达到有机结合。·
四是没有预设随机探究。中、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分几部分”等随意探究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机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五是缺乏指导无效合作。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不管实际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每节课都要用上“合作学习”,表面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缺乏合作学习指导,徒劳无益。
六是脱离目标游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尊重和珍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对于学生脱离文本的所谓“独特的体验”不敢否决,害怕一否定,就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师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的表扬充斥着课堂,导致偏离了课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实质,脱离了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真趣。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体验。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草草地读了一遍、两遍,老师就要学生谈阅读感受,交流体会。常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地说。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进行完了再全班讨论交流,完全成了“自读自悟,个体体验”,有些课堂老师没说几句话,没发表什么意见,没有任何情境的创设,没有了重点,没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体验。
语文课改的几点建议
一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位。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养。传统教育由于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书面语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此起彼伏,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一定要抓好语言文字训练,重视朗读、感悟,注重意文兼得。课堂上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及教师的激情导语创设充满情境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去读去悟;在具体教学中,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训练点,以读代讲,以写代讲,以练代讲,让学生学会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出佳句美文。
三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授之以渔”“教学相长”。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即课堂定位、协作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做。
四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要体现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教师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现;其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激情灵活的手势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第三、精彩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讨论;第四、丰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绝佳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能够把文章的意韵更好地表现出来;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励的眼神是促使学生进入最好状态的催化剂,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仅能使学生茅塞顿开,疑团尽释,还能使其鸿蒙初化,情感升华,认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