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2019-09-10韩永文

全球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要: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区域,是形成新的增长极、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中部地区经济加快崛起,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理念,更深入地研究中部地区以及各省各市的经济资源和比较优势,围绕发挥优势推动区域内部的分工与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推进中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關键词:中部地区崛起 区域协调 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韩永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再接再厉,落实功能区制度,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这是2019年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区域,2017年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107%和266%,是形成新的增长极、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崛起势头明显,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很好的表现。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取得的积极成效

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战略实施始于2006年。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积极贯彻中央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3—2017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217%,居四大区域板块第二位。2018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GDP同比增长77%,高于东部地区1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03个百分点。

二是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中部地区着力推进制造业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提高转变,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原材料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三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不断发展壮大,协同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武汉、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形成了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产业布局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经济活力有较大提升。

四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2%左右,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六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减少,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洞庭湖、丹江口库区、抚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成效初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与沿江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行动力度加大。

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困难和潜力

实现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崛起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要按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辩证看待危与机的关系以及促进危机关系转换。与困难和问题相对应的就是潜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农”问题突出,但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副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靠天吃饭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低。近城区农田“脱粮”情况越来越多,远离城市的地区因青壮劳动力缺失造成一些耕地抛荒。农民满足于种粮自给自足,失地农民、污染农田、空心农村等新“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民生领域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但空间潜力巨大。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相比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仍然有较大差距,对资源、劳动力、土地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依赖较重。但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集聚和调整过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缺乏有竞争力影响力品牌产品,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186%,比东部地区低375个百分点。

三是体制机制不活,开放合作水平较低。一方面,中部地区制度性约束因素依然较多,思想观念、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对先进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不足,相对于沿海地区,资源配置、政府服务市场的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囿于沿居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条件,中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六省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紧密,在发展战略上缺乏协同性,在对外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竞争多于合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低,对外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仅为65%,仅为东部地区的78%。

四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指导。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如何从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区别区域内不同省份之间的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经济布局尤其是产业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既需要中央层面加强统筹谋划、统筹协调、统筹推进,也需要由中央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有中央政府部门和各省参加的区域内部协同发展的协调沟通机制。此外,中部地区普遍反映,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不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相关的原则性政策居多,可操作的、切合中部地区实际的具体政策措施较少。

三、新时期加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思路与建议

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是中央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明确了“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中部地区经济加快崛起,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理念,更深入地研究中部地区以及各省各市的经济资源和比较优势,围绕发挥优势推动区域内部的分工与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推进中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中央应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发展分类指导,支持中部地区立足发挥优势,围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改革体制、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一是加强对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顶层设计,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在深入贯彻落实已出台的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开展“十四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前期研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能。二是支持中部地区在重大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支持中部地区在建设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验、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重大改革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研究支持赋予中部地区更多的改革试点任务,完善各类特殊功能平台,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支持中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导、支持中部地区进一步优化开放格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各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湘赣边等省际交界地区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四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优化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流域上下游联动发展,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加快发展,确保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从中部地区各省来看,应该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这一战略机遇,用好机遇,用好外部政策,乘势而上;更要因势利导,自我加压挖掘自身潜能积极作为。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制度活力,放大基层经验和创新带动效应,培育发展活力和动力。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要求,扎实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举措,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巩固改革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三是要遵从经济发展规律,重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部地区要夯实制造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就是說,制造业及其拉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是中部地区具有良好基础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应该发挥好这个比较优势,协同分工、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化发展,做大做强制造业体系,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市场覆盖率。四是要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加大简政减税降费力度,以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着力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群众办事难的突出问题,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具竞争力的“软环境”。五是要不断地强有力地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进更高水平贸易便利化,扩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提高企业、商品与服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六是要深化分工合作。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引导城市间、区域间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空间格局,继续深化产业协作,打破隐性壁垒,消除恶性竞争,共同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