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西藏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崔佳楠杨晓波魏士翔
崔佳楠 杨晓波 魏士翔
摘要:本文以“袁家村模式”的乡村旅游为视角,对西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与模式并进一步研究。近年来袁家村在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中的先进典型与争相恐后学习模仿的对象。乡村旅游作为当今发展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另一条途径,对“袁家村模式”的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西藏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西藏非物质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袁家村模式;西藏非物质遗产保护;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150-02
自古西藏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域,其中包括藏戏、藏乐、藏医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中产生并流传的生产与生活的各类技艺等等。这些具有长期历史、且种目繁多、姿态各异的非物质或者物质文化保护资源,正是千百年来雪域高原孕育出的艺术文化结晶。在这个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影响与威胁着西藏文化资源的安全,给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了种种挑战。同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选择面前,做出最利于西藏文化保护发展的选择,推动与完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方面研究与措施。自治区政府在国家的指导与时代的推动下也开始重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但力度仍显薄弱。这里我们需要借鉴一些优秀的内地的例子,他们在成功结合地方资源与文化保护的工作进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我们可以学习并应用于西藏文化保护中。这里我们以陕西咸阳的“袁家村”为例。
陕西咸阳的袁家村以“关中印象”为核心,创新发展了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是陕西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之一。分析“袁家村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西藏民族文化保护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西藏也有一些结合藏族文化与资源的文化旅游的例子,但跟袁家村相比都是相差甚远。研究袁家村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袁家村与乡村旅游
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下,距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唐太宗昭陵仅十公里。现在由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围绕着袁家村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和袁家村现在已经是关中地区最受瞩目的一个同时具有乡村旅游与历史人文的民俗体验地。袁家村也是陕西发展的较早的一批体验式旅游村,并且现在已经是陕西的乡村旅游首选的地方。相似的发展模式的景区还有:马嵬驿、茯茶小镇和宏兴码头等等。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发展较早以及较好的袁家村。
乡村旅游是把乡村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原始保存下来的景观与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做到能够让前来体验的游客既能感受到乡村的自然朴实的风貌又能体验到现代化农村带来的全新体验,乡村旅游把通常的农业,畜牧,渔业等多种农业资源作为灵感基础,让游客到这里体验耕作、采摘、垂钓、饲养等体验项目,体验农业带来的趣味体验,这就是把这些原有的农业项目开发成能够让游客体验的项目。这样的体验式的乡村旅游,这样的形式对于周边的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是一种丰富,也对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去全新的发展与保护理念,这样也能更好地体现出文化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种文化遗产。
2 袁家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典型意义
2.1 发掘本村及周边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的袁家村内所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单单只有本村中存留的,还有一并发掘并展示的周边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期发展的还有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所引进。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对环境和时空的非独立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在原有的区域中展示更为合适。因此,对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就显得格外重要。
2.2 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对国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树立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保护观念较为淡薄的乡村地区,对当地村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普及不但能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更有可能发掘新的文化遗产。此种举措也能帮助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发展了经济。
3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乡村旅游中发展的可行性探究
3.1 文化遗产在体验中的展示
纷繁多彩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因其地域与时代发展的限制,乡村旅游内的体验式旅游正好为西藏非物质文化提供了一个发展与展示相结合的良好选择,在游客的体验中能够对各种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进行上手操作。这里对于各种非遗实物、相关的影像资料与各种藏族艺术的表演,笔者在考虑了当下的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对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分为三个类型。
1)首先是实物展示,这里包括唐卡类的美术作品,历史典籍、生产生活道具、藏戏的唱本、各种佛像等的展示。它们可以在室内进行展出,也可以直接还原到原有风格的建筑或景观中,或者展示在各种手工艺品。其次,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体验与展示放的不同应进行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如:唐卡类的美术作品可以进行作画过程展示;藏族的传说故事与民间文学作品可以在书籍与图画中展示;表演类的藏戏与舞蹈则可以展示其服饰与道具,更进一步的可以直接表演展示;藏族的佛像与泥塑可以对其制作过程让游客体验并动手制作;藏族特有的生产生活也可以对其过程与工具进行展示。
2)影像资料的展示记录关于各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对西藏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声音、影像对各种西藏非遗的发展历史与生产过程进行去全方位的记錄;到民间去收集各式老照片与早期的影像。在游客与体验者观看这些影像资料的同时,西藏古老的非遗会更好的传承下来并且更加亲近大众。近几年的一些关于西藏的动画片、影视作品或者纪录片都起到了记录传承西藏非遗的效果,也起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3)当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表演或实物的当场制作是最吸引人的环节,直接的观看表演与制作的整个过程,直接的也藏艺传承人进行交流都是对传播发展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途径。尤其是唐卡的现场绘制或藏戏的现场表演,人们本来在内地就很难看到这一类非遗的实体。在这里,这些西藏非遗就摆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亲眼见到并能真实感受的西藏非遗的魅力;对传统的生活与生产进行现场表演,也可以让游客直观的体验制作过程,也从侧面了解雪域高原的手工艺人辛苦,更能够理解在这片高原上古老农业发展的智慧,体现他们的价值。
3.2 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体验活动项目
在进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后,把各种西藏非遗项目做成体验活动。体验包括可以听到可以看到的视听体验。其它的还有可以让游客参与的体验和更深一层次的体验。
1)最简单的参与体验就是让游客能够动手制作并从中品味文化遗产给现代人带来的感受。其中当然就是食品制作类的是最受人们欢迎且待见的,例如: 糌粑的制作和食用过程,最能代表藏族人民的长久以来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参观并亲手体验糌粑的制作与使用过程可能是最有趣的了,在体验后的游客自己制作的产品可以带回家。此外,各式各样的藏族手工技艺也可以去亲自体验制作过程,银饰、蜜蜡、玛瑙等藏族特有的首饰的制作过程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藏族传统节日中的庆祝节目以及运动也是现在游客非常愿意体验的项目,像是雪顿节、藏历新年等节日,这些游客没有参与体验过的节日与游戏项目既让游客体验藏族的节庆与活动项目,也加深了游客们的对藏族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做了最好的宣传并体现了价值。
2)深层参与体验:做出一些深层的参与体验,让游客可以深层次的参与体验,并产生一些反思。模仿袁家村里的学习班,可以成立一些藏族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学习班或社团。让一些想要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的游客可以有处可去,让有兴趣的体验者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最后能够培养出大量的传承人以保证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3.3 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
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品化,首先把相关的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并进行销售。例如现在兴起的糌粑巧克力,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在藏博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其他未能实地体验的人群,可以拓展其他渠道如:线上销售,电视销售等。让游客记住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让西藏以外的人群体验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与价值。
3.4 在西藏以外的内地建立非遗体验项目
由于西藏地区地处高原,虽然现今有了各种方便的交通工具,但繁忙的现代社会还是有大量的渴望體验西藏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仿照袁家村的模式在内地建立一个类似的乡村旅游体验村。地址可以选在有一些藏族基础的内地城市,比如当地有藏族的自治县或者民族类的院校,这样也方便建立起原汁原味的民俗村。在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内地的同时,也让身处内地的藏族同胞感受到祖国与自己的息息相关。
4 结语
西藏在长久历史的生产与生活发展中,各行各业所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旅游价值,在实现西藏腾飞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最后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的各种文化遗产是保护遗产的需要,更是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西藏这片美丽的高原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宝贵资源,是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的难得机遇。
参考文献:
[1]武春霞.文化视角下的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苑雅文.“袁家村模式”对天津乡村旅游发展的启发[J].环渤海经济望,2015(7):48-51.
[3]侯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乡村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乡村经济问题,2011,32(5):100-105.
[5]杨龙辉.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85-88.
[6]马宁.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1):9-12.
[7]邹统纤.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