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2019-09-10毛泽德

天津教育·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邮箱信息技术设计

毛泽德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在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在任教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多次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尝试和实践,下面针对问题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进行分享。

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问题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问题驱动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被一些陈旧模式所影响,理念、思想、方式滞后,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一、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例如:多年前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前夕,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些Word操作题,主要是对文字、段落的一些设置,正巧学校机房的红蜘蛛软件出现问题,不能实现从教师机群发文件至学生机。于是,我便自然而然想到使用公共邮箱,即让学生们通过因特网登入邮箱打开邮件,下载附件,为此我还特地在黑板上写好登入网址、用户名、密码等,然而课堂中,学生们却遇到了大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50%不知道在哪里输入网址;二是30%还不熟悉键盘,更别提输入网址;三是大概20%好不容易率先进入邮箱,可还是不熟悉邮箱界面的操作,能成功登入是第一次。

后经询问才知,大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在机房上过信息技术课,即使有,也没有真正实践过这些本该掌握的基础操作,而那些20%的学生之所以能相对顺利登入邮箱,是因为家里有电脑或平时在外接触电脑多,信息技术素养相对较好,结果那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是我失察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电脑大面积普及使用,越来越多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这样的任务在高中课堂上已经不是问题,所以在注意学生的基础和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

二、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同的学生时期,学生的心理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极大不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当时因为学校缺信息技术教师,所以八年级下册教材主要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即要求学生能运用Powerpoint软件简单制作出一个插入了图文、视频、音频等媒体的PPT即可,当时几个初二班的学生们对操作实践都很感兴趣,在教师的适当帮助下,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课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在高中课堂上,我也刚好上到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相比之下,内容难度当然更大,但高中生的基础不扎实,所以我直接将八年级那堂课搬到了高中课堂上,拟铺垫基础。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快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任务,且制作的PPT有较完整的主题思路和前后逻辑,有个别突出的学生还成功尝试了“自定义动画”功能中多种播放形式,他们的表现让我大为惊讶,同时也强烈意识到“任务”设计应因为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而不同,其关乎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激发和培養,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设计“任务”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也要从实践中升华。教师可用具体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观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或让学生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思路进入情境。但必须注意要提炼问题,使之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实践基础。

例如:有一次在上完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获取信息的方法”时,教材有个课后练习任务:请尝试使用一种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电子交通地图的功能,并简单归纳你了解到的功能。但我并不看好这个任务的可行性,原因是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并不多用电子地图,且问题设置需要偏虚,没有答题模式,果然学生在任务布置后不知道如何作答。对比之下,我另设计了一个群组任务:高三的学生小王报到时因为家长没空,需要独自前往学校,但他之前并未到过,手里现有的信息是录取通知书上的地址和联系电话,请你和你的小组合作分工,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身边所有的信息查询方式,帮助小王设计去大学报道的计划,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费用等情况,将设计成果展示与全班同学共享。学生们一听到这个任务就十分热情,七嘴八舌地讨论如何去,积极性颇高。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与自身密切相关且有趣的“任务”时会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

四、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与时俱进,灵活务实

纵观中学课程,信息技术课是冷门学科,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是热门应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书本的更新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加之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这些因素促使着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根植于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又要游离于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例如,在高中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第三章第三节“因特网上的信息交流”有个课堂任务——选择一种邮件客户程序(foxmail或outlookexpress),安装并配置好邮件的收发,并配有图文步骤。可是当我去实践时发现最新的foxmail早已改版,已不再是打开界面后再添加账户,而是打开界面前就要输入账户;也没有手动设置指定接受、发送邮件服务器类型的必要步骤,而是自动设置,将手动设置隐藏在一个按钮下;最大的不同在于,在foxmail端登入邮箱时,要求用户使用该邮箱的第三方登录密码,这时需要提前在其他地方登入该邮箱后进行设置。考虑到该软件很多实际操作与书本不同,还比较麻烦,对学生来说适用性不强,我转而用“网易邮箱大师”软件(另一个时下热门的邮件客户程序)代替,接收网易邮箱邮件,操作比较简单,同样能让学生体会使用C/S模式登入邮箱,促进其理解C/S与B/S模式的区别,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用这种方法。“任务”的设计是使用这个教学方法最初、最基础的一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也就是在学生上机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其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实践相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学习计算机时“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演示知识后,关键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在不断尝试中,我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下实际来设计,灵活多变、基础务实,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个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邮箱信息技术设计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QQ邮箱
《西部论坛》邮箱变更通知
特色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