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欧氏距离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019-09-10王芊杨世琦
王芊 杨世琦
摘 要:为综合评价贵州省铜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包括3大类别共16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由各指标最优值构成的目标系统,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了2014年铜仁市10县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欧氏距离法计算出各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同时也基于16个评价指标计算了各县的协调度(MHC)。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较高,而P肥施用与农业环保生产技术措施推广率较低,区域ASDI值介于0600~0.651之间,处于中低可持续发展水平。10县区中以石阡、思南、碧江3县的ASDI值最高,江口、玉屏县居中,印江、沿河、万山、德江、松桃5县相对较低。各县的MHC值与ASDI值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表明均衡发展水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本文提出了包括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欧氏距离;评价指标;目标系统
中图分类号:S-0;X3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一度引起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应对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联合国38届大会于1983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此后通过一系列文件决议以改善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我国科学家基于寻求“人类活动强度与自然承载力”、“环境与发展”、“效率与公平”三者共耦的平衡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拉格朗日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态[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支撑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需要基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加以统筹考虑。其中,农业技术作为耦合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中间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目前评价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方法多是基于多目标的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3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对涉及到的评价指标进行加权累积求和。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熵值理论法、DPSIR系统等[4-10]。这些方法虽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削弱了其应用价值。而基于欧氏距离法构建的ASDI指数具有逻辑清晰、计算简便的优点,且已在我国西北部的宁夏吴忠市、甘肃镇原县得到了应用[11-12]。本研究在对该指数进行适度改良的基础上,选择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铜仁市开展了进一步的应用,并结合协调度(MHC)[13]的计算,提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跨黔北山地和黔东低山丘陵地区,武陵山绵亘中部。本区域东邻湘楚、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素有“黔东门户”之称。铜仁市下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等10县区,及大龙经济开发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045~1266 h,年均气温13.5~17.6 ℃,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 mm,无霜期275~317 d,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雨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交通便利。立足于资源禀赋和交通條件,当地政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振兴战略,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参照Yang等人[11]在甘肃省镇原县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构建的指标体系,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人口与社会等3个方面共筛选了16个指标(见表1)。
由于部分数据会超过目标值范围,需要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处理,以利于标准化运算。对于氮、磷肥及农药施用量等指标,当原始数据(A)介于相应目标值与2倍目标值(2G)之间时,评价值按2倍目标值与原始数据A之差处理(即2G-A)。超过2倍目标值的,按0处理。对于人均粮食产量指标,超出目标值范围的数据按目标值处理。对于编号为1和2号的化肥施用量和5号农药施用量这3个指标而言,均以目标值为中心的双向指标;其余13个评价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2 结果分析
基于2014年铜仁市10县区的统计资料,经过欧氏距离计算可得出各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图1)。10县区的ASDI值处于0.600~0.651之间,按评定标准划为中等偏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而言,各县区的ASDI之间区别不大。其中,以印江、沿河、万山、德江、松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江口、玉屏居中;石阡、思南、碧江最高。从协调度来看,10县区MHC值处于0.47~0.58之间,以印江、沿河、德江的协调度较低,思南、石阡最高,其余5县区居中。可见ASDI与MHC之间总体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6,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
欧氏距离仅针对上SZ、SG和SJK这3个系统而言,是指各系统距SG的距离。第3列的均值和标准差10个县区的未经转换过的原始数据
2组指标,除了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其余指标的标准差为0,即只取唯一值。对于标准差并不为0的指标,耕地资源相对较高,高出目标值的9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约占50%。对于标准差取唯一值的指标,劳动力大专以上学历最低,占目标值的20%;代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秸秆还田率、畜禽粪便还田率、减施增效农作面积比、测土配方面积比指标相对较低,平均占目标值约为50%;剩余的3个指标较高,以农村饮水安全指标最接近目标值,达到99%;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业非成灾面积比占各自目标值的比较为接近,分别为85%和75%。
对于权重因子而言,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组的指标权重因子相对较高,平均值为2.59;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组指标居中,均值为2.01;人口与社会组的指标的权重因子相对较低,平均值为1.69。由于各县人均粮食量均超过400 kg,统一按400 kg处理,因此在计算欧氏距离过程中实际上只有7个指标的标准差不为0。对于复合肥施用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其权重因子较高,超过2;剩余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农药施用量等4个指标的权重因子相对较低,数值低于2。
表2中还列出了零系统(SZ)、目标系统(SG)和江口县(SJK)的标准化值。基于零系统(SZ)、目标系统(SG)和10县的标准化值,可构建定量表示各研究系统(Si)指标介于SZ和SG之间相对位置,即(SG-Si)/(Si-SZ)。当该值大于1时,表明中间系统指标远离目标系统;当该值小于1时,表明接近目标系统。从表中可以看出,江口县的人均粮食、复合肥施用比例等于目标值;农村饮水安全、农业非成灾面积比、钾肥施用量等指标接近目标值;劳动力大专以上学历远离目标值;其余指标相对居中。通过做雷达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各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图2为ASDI值最高、最低的石阡县和印江县2县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对比。由图可以看出,石阡县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复合肥料施用比例、农药施用量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等6个指标均高于印江县,而人均耕地面积指标则低于印江,其余指标两县相同。
3 结论与建议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突出。同时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本研究利用欧氏距离法计算出的铜仁市10县区的ASDI值介于0.600~0.651之间,属于中低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以印江、沿河、万山、德江、松桃5县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江口、玉屏2县居中;碧江、思南、石阡3县区最高。虽然本区域人均耕地资源接近全国水平,但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率及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降低了农业可持发展水平。基于研究结果及当地发展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3.1 依托农业技术以提高协调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了协调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对于ASDI值较低的印江、沿河、德江3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0.139 hm2)均超过目标值,但是其农业生产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值均不高于10县平均水平(数据未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较低,可持续发展指数也较低;其他7个县区的耕地资源相对较低,但是其他指标整体优于平均水平,其协调度较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也整体较高。需要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各子系统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内生增长动力以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14-15]。
3.2 培育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立足本地的生态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油茶、果蔬和食用菌等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农业,采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生态产业化水平[16]。
3.3 加大制度层面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于农业高科技研发推广和开展环境保护措施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强生态转移支付。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企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环境保护等运营环节出台税收减免、法律援助、技术扶持、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牛文元,马宁,刘怡君. 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5):573-585.
[2]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 农业生态经济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3,57.
[3]斯科特 H. 哈金斯,张辉. 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世界农业,2017,12:202-203.
[4]Bolcarova P,Kolosta S.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U 27 using aggregated SD index[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48:699-705.
[5]Shen L X,Muduli K,Barve Akhilesh.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 context on mining industries: AHP approach[J]. Resources Policy,2015,46:15-26.
[6]魏志敏,顧明. 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以邯郸农业生产发展为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2-24.
[7]Cornelissen A M G,van den Berg J,Koops W J,et al.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ovel approach using fuzzy set theory[J]. Agriculture,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2001,86:173-185.
[8]孟天醒,文倩,范慧平.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5):1333-1335,1342.
[9]徐榕阳,马琼. 基于熵值法的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3): 163-165.
[10]Zhou S D,Mueller F,Burkhard B,et al.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PSIR approach:Case study in Jiangsu,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12(7):1292-1299.
[11]Yang S Q,Mei X 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 method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a based on euclidean distance theo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68: 551-557.
[12]杨世琦. 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构建与实例验证[J]. 生态学报,2017,37(11):3840-3848.
[13]杨世琦,高旺盛.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1(2):7-12.
[14]王先华,方小宁,谭李文. 铜仁市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J].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3):106-107,112.
[15]顾明. 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98-102.
[16]李长健,徐丽峰.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20-23.
(责任编辑:曾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