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10蚁行照
蚁行照
摘要:逻辑推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推理作为一种信息转移的桥梁,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推理方法,而且是一种理智的解题策略,本文针对逻辑推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推理方法的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逻辑推理 应用
推理是一种从已知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局部属性,推出它们其它方面(属性、关系、特征、形式等)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断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从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或探索发现解题途径或方法,推理要善于观察、比较,通过广泛的联想,作出大胆的猜想,得出准确的结论。(推理得出的结论只是一种猜想,是否正确善须证明)。“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推理,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在数学教学中,推理作为一种信息转移的桥梁,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而且是一种理智的解题策略,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正由于推理方法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逻辑推理已逐渐渗透于高考试题之中,推理试题已成为高考的新宠。因此,在数学教学和解题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本文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逻辑推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用推理法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学习新知识。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知识点之间有类似的地方,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推理的方法,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阶段,可以让学生探索一些空间的点、线、面,观察其是否具有与平面中类似或相同的关系,通过推理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平行公理(即若直线a//b,b//c,则a//c)在平面与空间都成立;而平面中成立的命题:“若直线a⊥b,b⊥c,则a//c”拓展到空间则不一定成立;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同样是从二维到三维的推广,将向量的运算规则由二维到三维的拓展,采用“推理”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研究函数的性质时,要在结合函数图像分析和具体实例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学生运用函数观点推理处理有关方程、不等式乃至数列等问题的数学意识。
(三)复数的运算与普通实数运算有许多可套用的“规则”,其基本运算性质也和实数的运算性质相类似;高中数学中经常采用的映射关系、换元法、数形结合等解题策略,都可以认为是逻辑推理的体现等等。总之, 通过推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理是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推理是以比较为基础,通过本质属性上的比较,找出两类事物在性质上或关系上相同或相似之处,概括出本质规律,然后进行证明确认。
例1:试比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直线方程”。
如果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为an=a1+(n-1)d,将其变形为an-a1=d(n-1),这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y-y0=k(x-x0)在形式上相似,其中公差d就是斜率k,而数列中数对(1,a1)对应直线上的点(x0,y0)。因而数列中所有数对(n,an)都在同一直线上。
若推理直线两点式方程,列等差数列应有:
(证明成立,这里证明略)。
其中:ap、an、am是等差数列的项。由数列
也可导出:。
应用:已知m,a1,a2,n成等差数列,m,b1,b2,b3,n成等差数列(m≠n),求。
解:由m,a1,a2,n成等差数列,则
又m,b1,b2,b3,n成等差数列,则∴
例2:由0<a<b,m∈N+,则
用推理法推断出0<a<b,m∈N+则
分析:有正确结论:真分数(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正数(m∈N+),新分数大于原分数。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可以大胆猜想是否存在。
证明:=
只要结论成立,因为a,b,m都是正数,且a<b
所以m(b-a)>0,要使成立,还须a<m<b。∴猜想成立条件0<a<m<b。
推理是自主、自觉、独立的学习方法,推理让学生联想丰富,使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发掘知识内涵,拓展更宽的学习天地,是深入挖隐拓展的思维方式。
三、运用推理推理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思维。
在认识了运用推理推理进行探究的方法之后,在讲授数列复习课时我设置了如下若干性质探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问题1 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a1+a2+…+a7=a1+a2+…+a12,推理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bn}中,若b10=1,则有 。
问题2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用推理的方法,写出等比数列{bn}的前n项积表达式Tn= 。
问题3 等差数列有如下性质: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当时,数列{bn}也是等差数列;推理上述性质,相应地,若数列{cn}是正项等比数列,当dn= 时,数列{dn}也是等比数列。
问题4 若等差数列{an},则|an+1+an|也成等差數列由此经过推理,若{bn}为等比数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若Sn是等差数列{an}前n项和,则Sk,S2k-Sk,S3k-S2k也是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中是否也是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
推理推理的方法,数列是一个比较好的题材,通过有关问题的解决,既加深了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认识,又让学生对推理的方法、实质有所体验,还可让学生体验“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严谨的数学发现历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推理的思想始终贯穿在等差、等比数列的复习中,知识重现的逻辑顺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先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再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内容进行了整理,课例中几个探究问题始终贯穿推理推理这一条新的线索,学生在思维上经过反复的推理、验证,自我领悟并掌握推理的思想方法,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这节课整体感很强,不是东敲西打,也不是面面俱到,克服了平常复习课比较容易犯的毛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处理问题。
四、推理是解释问题的有力工具。
解释数学问题就是学习,其中求解、论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在高考试题中灵活应用逻辑推理,可以大大提高解题能力。
(一)平面推理空间
例4: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ΔABC 的两边AB,AC 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推理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 的三个侧面ABC,ACD,ADB 两两相互垂直,则 。” ()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推理推理能力,将原来平面几何中线的关系与立体几何中面的关系进行了推理,通过二维到三维的推广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二)情景推理问题
例5:如图(1),小圆圈表示网络的结点,结点间的联线表示它们有网络相联,连线标明的数字表示该段网络单位时间内可通过的最大信息量,现从结点A向结点B传递信息,信息可以分开沿不同的路线同时传递,则单位时间内最大的信息量为( )
A、26 B、24 C、20 D、19
分析:如圖(1)将“单位时间内网络最大信息量”推理于“单位时间内由粗细水管连接而成的管道中水最大流量”,决定流量是最细管。
解:由图可知:min{12,5,3}=3, min{12,6,4}=4, min{12,6,7}=6, min{12,8,6}=6,且3+4<12,6+6=12,∴单位时间内传递最大信息量为3+4+6+6=19,故选D。
(三)推理定义结构
例6:设向量,满足||=|+|=3,||=,求<,>的值。
分析:由题中||,||,||的形式联想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平行四边形,以四边形的边长推理向量的模的定义,即以形助数。
解:如图(2)所示:设,,在平面上所对应的点为A,B,C则||=||,||=||,||=||,||=||
因为OABC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2+||2=2(||2+||2)
因而||=3,所以<,>=
(四)推理公式的结构。
运用推理可以沟通不同的知识板块,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开阔解题思路。
例7:求的值域
分析:许多数学公式都有它固有的构成形态,在解题时通过推理发现题目本身经过变形后,具有了某个公式的结构,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去解题。
解:(联想),由可令,则有,又,所以y∈(-1,1)。
例8: 已知x∈R,a 为正常数,且函数f(x)满足,
求证:f(x)是周期函数。
分析:要求证一个函数是周期函数,通常是通过观察估算出它的一个周期,然后利用周期函数的定义加以证明。本题要直接得出它的一个周期并不容易。但如果将已知条件与进行比较,可发现它们结构上十分相似,而函数tanx 的周期为π,是的4 倍。于是我们猜想4a 是函数f(x)的一个周期。
证明:
∴ 4a 是函数f(x)的一个周期,函数f(x)是一个周期函数。
上述证明主要是把握住了与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进行推理而得出了解题思路。
例9: 已知实数x,y 满足方程的点P(x,y)的轨迹为( )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椭圆 D 两直线
分析:本题若一开始进行平方运算,使得解题很难堪。如果对等式两边分别作形式推理就会发现表示动点P 到定点(1,0)的距离; 与动点P 到定直线x-y+3=0的距离很相似。
故:,表示动点P 到定点(1,0)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x-y+3=0 的距离之比为。所以:答案选B
(五)推理定理结构。
例10:已知正实数a,b,c,d满足a2+b2+c2=d2,
试证+a+b+c>3d
分析:由a2+b2+c2=d2推理长方体对角线长定理,即将数化形。不妨构造一个三边分别为a、b、c的长方体,则对角线长为d,(如图:(3))。
证明:因为
所以e+c>d(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即+c>d
同理有
故
(六)题型推理解法。
例11:求的值。
分析:通过观察,联想与与公式有关,于是推理对偶式的解题方法。
解:设
则
则 (1)
(2)
由(1)+(2)得 2A= ,所以A=
即
“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推理这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康德)。推理使我们大大缩短了探索,发现真理的时间和过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勿容置疑,推理是发现的源泉”(波比亚)。
参考文献
[1]邓勤.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提高教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J].数学通报,2018.5.
[2]姚荣,连四清.复习课中利用开放性问题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通报,2018.8.
[3]陈永明.陈永明评议数学课[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