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与黑暗》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9-09-10夏业云
夏业云
《明亮与黑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光》第一课。本课从“光”开始,围绕光亮这个核心展开,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让学生想办法看清封闭纸盒里的图画,使学生意识到“有光才能看见物体”;第二个活动,了解生活中需要明或暗的不同场景;第三个活动,认识强弱光线对眼睛的影响,学会保护眼睛的具体方法;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手电筒直射桌面时的高度与光斑大小、亮暗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这四个部分设计衔接上不流畅,显得很突兀。为了使教学内容联系得紧密且顺畅,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以两个探究活动为核心,引领学生认识光的作用、光的明暗变化及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制定的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想办法让光进入封闭纸盒,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体”表述光的作用。
2.通过探究手电筒光斑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知道不同的生活場景对明和暗的要求不同,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会选择适合读书、学习的地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难点则是“学会探究手电筒放置位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并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为了让教学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笔者把教材内容做了如下处理:先以探究“光是能够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活动揭题,导入新课;再探究手电筒放置位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认识光有“亮”与“暗”;然后了解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对光的亮和暗的要求不同等。
教学过程
1.探究封闭纸盒,揭题导入
师:这是一个封闭的纸盒,怎样才能看到纸盒里面的东西呢?
生:在盒子上开一个孔。
生:把纸盒打开。
生:用手电筒照一照。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我们一个一个来。老师事先已经给纸盒开好小孔了,就是这个“观察孔”,请同学们从这个“观察孔”观察纸盒内部。每一组的前排两位同学先观察,组长最后观察。观察结束后,把纸盒放在实验托盘里。
评析:探究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的实验,先让学生想出办法,然后出示“观察孔”,透过“观察孔”观察纸盒内部。教师先向学生演示怎么透过“观察孔”观察纸盒内部,然后再细致地指导小组成员一个一个有序观察。制定观察规则,让每一小组成员都能够有序观察。
师:现在能看到纸盒里的东西吗?
生:看不见。
师:为什么看不到呢?
生:太黑了。
师:怎样才能看到纸盒里的东西?
生:把孔开大点。
师:如果把孔开大一点,就能看见了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更多的光进去了,纸盒里就亮了,也就能看得见了。
师:老师事先也开好了一个大孔,就是这个“小窗户”。先看老师怎么打开这个“小窗户”(演示:在盒子的右侧,拉住回形针,轻轻往下一拉,“小窗户”就打开了)。现在组长把纸盒的“小窗户”轻轻揭开,然后把纸盒放在托盘里。谁先观察?
生:组长前面的同学。
师:谁最后观察?
生:组长。
师:观察结束,组长把纸盒放在托盘里。
评析:第二步打开“小窗户”观察纸盒内部。教师先演示拉开“小窗户”,再指导组长打开“小窗户”。再次强调观察顺序等。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在每次开展探究实验前都要着重强调实验规则,让学生在每一次探究实验中用规则约束探究活动,才能保障探究实验有序地开展,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
师:谁先来说说透过“小窗户”,看到纸盒底部有什么?
生:我看到纸盒里有一个字,字有颜色。
师:什么字,是什么颜色,能看清吗?
生:看不清。
生:我们也是看得模模糊糊的,大概是个“二”字。
师:想更清楚地看见盒子里的东西,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让更多的光进去。
师:是的,所以老师带来了手电筒。现在我们把手电筒的光透过窗户照射到盒子里,再继续观察盒子底部,并说说你们得到的结果。
生:当我透过“观察孔”往纸盒里看的时候,里面全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打开“小窗户”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点,但还是比较模糊。当手电筒的光照射进去的时候,“级”字就看得特别清楚,而且能看到字的颜色是蓝色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看见纸盒里的内容,必须有什么?
生:光。
师:是的,有了光,才能看见物体。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亮与黑暗”。
评析:想办法看清封闭纸盒里的内容,分步观察。实践操作中,学生发现有了光之后,才能看到纸盒底部的字,并且光越亮,看得越清楚。因此,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知道光是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在活动中,教师运用“蜗牛比赛爬”的评价形式,即每一小组为“蜗牛”队,完成探究活动,表现好的小组,“蜗牛”就会往上升,既能调控实验过程,又能够及时评价每组的表现。
2.探究光斑,亲历科学过程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光斑吗?
生:不知道。
师:看,用手电筒照射黑板,被照射的黑板这一小片区域要比其他地方亮。这片区域,我们就称为光斑。现在,我们来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首先,用手电筒竖直照射桌面,形成一个光斑。观察一下,光斑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教师移动手电筒,改变与桌面的距离。)
师:这时光斑是大还是小?亮度如何呢?(教师将手电筒移近黑板。)
生:光斑小,但是很亮。
师:那现在呢?(教师将手电筒远离黑板。)
生:这时光斑变大了,但是与之前比变暗了。
师:请你们猜一猜光斑亮度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手电筒与黑板的距离。
师:距离近,光斑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生:距离近,光斑小,但很亮。
师:距离远呢?
生:光斑变大,但是变暗了。
师:光斑大小与亮度的变化与手电筒照射桌面的位置有关。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为了使光斑更加明显,我还准备了一张卡纸。实验时,把电筒的光照射在卡纸上。
评析:教师移动手电筒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光斑有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光斑的大小、明暗等变化跟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认为与距离远近有关。这样细腻处理,能够引导二年级学生科学地开展探究,让学生对光斑的大小、明暗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做出科学的预测。
师:怎么改变手电筒放置的高度?我们选择近、远、更远。规定一下,手电筒放在胸口处,为距离近;放在下巴上面,为距离远;更远则是举到头顶。请把你们的小手拿出来,跟老师来做一做手电筒放置的高度,低、中、高。实验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像这样改变手电筒放置的高度。
(学生动手操作。)
评析:改变手电筒放置的高度,选择了低、中、高这三个高度。为了便于二年级学生掌握这个高度,让学生借助身体做具体比较,从而能够很好地调整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这样处理,效果非常好。
师:同时请大家画出光斑的大小、光斑的形状。光斑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的。
师:很好。实验时需要两人合作,一个人照射,一个人观察、记录。之后,再交换。交换时将手电筒关闭,再轻轻交给下一个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实验时不能拿手电筒直接照射他人的眼睛。还是按之前的顺序做,结束后,组长把器材全部送回原处。
(学生开始实验。)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当手电筒距离桌面近时,光斑很小,但是很亮。
生:当手电筒距离桌面远时,光斑变大了,亮度变暗了。
生:当手电筒距离桌面更远时,光斑变得更大了,但是却更暗了。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通过这组实验,我们发现手电筒距离桌面近时,光斑很小,但是很亮;距离远时,光斑变大,但是却非常暗。看来,光斑的变化确实与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远近有关。
评析:此环节中,为了使形成的光斑明显而有亮暗的鲜明对比,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张8开的白纸,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这张白纸上,这样形成的光斑又亮又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有序开展实验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及时观察和记录。记录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低、中、高位置上形成的光斑画在对应的地方,学会看图、画图的记录能力。在评价中,教师用了“蜗牛比赛爬”的形式。在汇报中,小组四人集体汇报,激发了小组合作的凝聚力。
3.了解应用,保护眼睛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光有亮暗、强弱之分。那么,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生:我们看书写字的时候,需要光线亮一些。
師: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
师:什么时候需要暗一些呢?
生:睡觉的时候需要暗一些。
师:为什么?
生:光线太亮,睡不着。
生:看电影的时候需要暗一些,不然会看不清。
师: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会对我们的眼睛产生什么危害?请看下面这段视频,谁来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
生:不能在暗处看手机。手机屏幕太亮了,会伤害眼睛的。
生:滑雪时要戴雪镜,不然会得雪盲症,眼睛会瞎的。
师:回答得很好,雪就像一面镜子,把光全部反射到眼睛里,光线太强了,眼睛会受不了的。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
生:树荫下。
师:为什么?
生:因为阳光下光线过强,昏暗处光线过弱,都会伤害眼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光是能够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还探究了光斑的变化。
评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不同生活场景对明和暗的需要。播放《保护眼睛》的科学视频,让学生了解保护眼睛的具体方法。
总评
本节课围绕“光”开展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删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探究,提高了低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
探究“封闭纸盒”活动时,通过分步观察,让学生体验“看不见—看不清—看得清”的过程,从而深刻认识到“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探究光斑活动,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光斑”,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进行猜想,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实验活动前,教师从如何改变手电筒的高度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明确该实验活动观察的内容、记录的方法等,使得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很好地开展。
两个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都能够提供充足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保障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在探究封闭纸盒的活动中,教师制作纸盒时,在外部用黑色卡纸包裹一圈,保证纸盒的密封性暗,同时在纸盒上面制作带有“眼睛”图标的“小观察孔”“小窗户”,便于学生开展探究。在探究光斑实验活动中,还准备了8开的素描纸,让光斑更加明显。这些实验器材的准备,让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开展。
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采用“蜗牛比赛爬”的形式,既能调控课堂气氛,又能调节探究活动进程,让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实验结束后又能够认真坐好,安静地倾听汇报。在汇报时,采用小组成员集体展示,小组每一个成员每人一项地汇报。这种形式,既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又能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亲密合作关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激发小组的凝聚力。
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小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