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概念特征 巧解建构路径

2019-09-10陆新丽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3期
关键词:酸碱性磁极电磁铁

陆新丽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最终领会和掌握各种概念。科学概念的获得对学生形成科学认知、提高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概念的形成和建构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性和程序性,不同概念的建构路径是不同的。但因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很多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会忽视概念特征,忽视不同概念建构的路径是不同的,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认知偏差,不能完整、科学地建构概念。为此,笔者试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例谈这类无形概念的建构路径。

让微观具象放大现形

小学生的概念大多是在长期的生活感知中积累的,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对其表象性特征的印象总是强于隐性的特征。基于这些原因,具有微观具象的概念建构,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结构化的材料、层次性的活动,让微观具象放大现形,达成概念建构。

笔者在引导学生建构“毛细现象”这一概念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白色塑料打包绳,将这些绳子同时放入水中,学生发现,几根白色塑料打包绳露在水面上端的部分变成了红色。笔者拿出绳子,给每个人分发一根,让他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红色墨水“爬”进了绳子中间。为什么水会“爬”进这些绳子的中间呢?学生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发现:白色塑料打包绳是多层的,在多层之间有细小的缝隙,这样就有了一些小小的管道。这时,再让学生观察那些水面上端没有变色的塑料打包绳,学生立刻发现:这些绳子都是单层的,绳子的中间没有细小的管道。这样的感知让学生顿生疑问:水能在这些细小的管道中“爬升”吗?所有的管状结构都会吸水吗?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粗细不同的管子,让他们插入红色墨水中继续观察,学生立刻发现:管子越细,水“爬”得越高;管子粗一些,水“爬”得低一些;管子粗到一定程度,水不再“爬升”。

让微观的毛细现象放大现形,学生就能轻松建立起毛细现象完整的科学概念。再来反观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学生就能从微观的角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当笔者在课堂最后提供给学生两块玻璃片,让他们制造毛细现象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设计出仅有微小夹缝的水攀爬通道,并能通过观察左右夹缝的大小来对等水“爬升”的高度。

摈弃惯有的利用各种纸张来帮助学生建构水的毛细现象,将微观的“孔隙”放大为直观可视的“管道”,摈弃让学生从对各种纸的孔隙的多少与毛细现象建立推理性联系,用直观具象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有孔则有毛细现象,无孔则无毛细现象;孔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孔越大毛细现象越不明显;孔大到一定程度,毛细现象消失。这是一个逐层递进、逐步完善的概念建构过程。

让科学概念的微观具象放大现形,是对这一類概念卓有成效的建构方式,小学科学概念学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概念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和设计。

让无形内涵对等有形具象

科学概念揭示的是复杂纷繁的自然现象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但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一定与生活中的某一些表征有紧密甚至是对等的联系。例如,酸碱性是物质无法外显的一种属性,但由于某科学家在科学实验时,不慎将稀盐酸溶液洒到身旁盆花的花瓣上发现花瓣变色,于是发明了能指示溶液酸碱性的酸碱指示剂。因此,我们就可以寻找与无形概念有对等关系的有形具象,让学生借助这些有形具象,达成概念的建构。

在认识物质的酸碱性时,学生对于物质的酸碱性存在顽固的错误认知——酸性即酸味。而现实中确有此现象,很多有酸味的物质的确是酸性的。这对学生认识物质的酸碱性是一种误导,学生丰富的感知反而阻碍了他们建构物质酸碱性的概念。为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贴有名称的酸性液体和碱性液体,滴入紫甘蓝汁,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将紫甘蓝汁变红的液体归为一类,将紫甘蓝汁变绿的液体归为一类。此时,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让紫甘蓝汁变红的这一类液体都是酸性的,让紫甘蓝汁变绿的这一类液体都是碱性的。这时,学生会自动地将酸性与红色对等,将碱性与绿色对等。当学生用紫甘蓝汁来检测有酸味的酸牛奶和无酸味的纯牛奶时,酸牛奶中紫甘蓝微微变绿、纯牛奶中紫甘蓝微微变红的现象让学生彻底打破了“酸味即酸性”的错误认知。当学生将物质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形成对等的认知后,再来检测更多液体或固体浸渍液时,他们对于物质的酸碱性已不再以酸味作为评判的标准。

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其独特的条件与环境,寻找概念与具体表象中的对等联系,是概念建构的路径之一。

为无形概念模拟造形

在小学科学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中,有6个概念来自物质世界,而声、热、电、磁、能量等概念目标却都是无形的。在大量的教学观摩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我们的概念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无形概念模拟造形,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知概念的本质特征,完成概念的建构。

例如,笔者在设计自编课程《有趣的回声》时,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声音的声波在空气中行进,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弹的特征。再呈现高速公路噪声屏障,让学生以手画声波来解释噪声屏障的降噪作用及原理。此时呈现回声形成的特定环境时,学生就能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描述声音的传播路径,从而精准、明晰地建构回声的概念。

在教学《简单电路》这一课时,因为电流不可观、不可感,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利用Flash动画来展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这一方法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于是在引导学生建立“通路”“断路”的概念时,很多学生都存在“电流行至断开处走不通了”的错误认知。于是笔者为电流设计成了有“千里眼、光的速度、爱偷懒的孙悟空”形象,并请信息技术老师制作出来,诠释两种不一样的电路的电流情况:通路——“千里眼的孙悟空举目四望,路是通的,瞬间出发,灯亮了”,以此来突出电流未形成通路时,电路中就不存在电流以及电流流动速度极快的特征;短路——“千里眼的孙悟空举目四望,路是断的,不用白跑一趟了,待在家里不出来了”,以此来突出在断路的电路中,是不存在电流的。形象的动画设计,让无形的电流拥有了具象的表征,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电流,建立“通路”“断路”的概念。

为无形的概念模拟造形,是无形概念目标的认知建构中卓有成效的方式,这样的建构路径,可以高效地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建构概念。

用丰富感知解化无形

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概念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所处的年龄段和他们的学习特征,注定了小学生的概念建构必须走形象化的路径。这对组织概念建构课堂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但科学概念终究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形成的,一些无形概念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感知来帮助学生达成。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活动,让学生在逐层突破的感知中逐渐明晰概念的内容,逐步建构概念的系统认知。

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学生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后,对电磁铁的磁极展开研究时,会出现这样的困局:电磁铁在通电状态下,两端都会吸已知磁极的磁铁同一端,这对学生电磁铁磁极概念的建构非常不利。在经过反复尝试和测试后笔者发现,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磁力较弱,因此电磁铁铁芯与用来判定电磁铁方向的磁铁间的磁极作用较弱,更多地呈现出的是铁与磁铁的作用。于是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后,笔者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能吸起8枚回形针的电磁铁,然后再让学生来判定电磁铁的磁极。学生在判定的过程中,会观察电磁铁与悬吊磁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悬吊磁铁的运动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极。但这样的感知还不足以完整地建立电磁铁磁极的概念,笔者还让学生对电磁铁的铁芯另一端也进行反复的测试,并与之前的现象进行对比,然后学生才会对“电磁铁也有磁极,磁极之间会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产生完整的认知,达成对电磁铁磁极概念的科学、全面的建构。

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对概念认知产生困惑,通常是因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不足或是概念目标不具象。教师要剖析概念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路径帮助学生概念建构,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下展开科学概念学习,让科学事实和感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认知,提高探究能力,训练科学思维,发展科学精神,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江苏省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214400)

猜你喜欢

酸碱性磁极电磁铁
自制电磁铁
判断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模型
地球磁极“翻跟头”
地球的旋转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起来?
第十单元酸和碱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电磁蜂鸣器